文章插图
过年挂灯笼是南方地区的风俗,购买灯笼是人们春节前采买年货的重要内容。红红火火的灯笼烘托出春节喜庆祥和的气氛。李韵摄/光明图片
文章插图
端午划龙舟是不少地区尤其是南方濒水地区的风俗。李韵摄/光明图片
文化危则民族危,传统兴则国运昌。近年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持续部署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呼唤传统文化回归,掀起了一场反响热烈的全民行动,传统节日的形式越来越丰富,文化内涵越来越彰显,人们过节的兴致也越来越高涨,传统节日的价值伴随着过节的味道重新回来了。
人们惊喜地发现,搭上“融合”的顺风车,传统节日也可以很炫酷。就拿2021年中秋节来说,央视的《相聚中国节 月圆梦圆》中秋赏新会以多元视角抒发共同情怀,大小屏全媒体矩阵同频展现中秋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与创新,示范了美景良辰新赏法;一批社交平台App以月饼评测、家宴比拼、汉服展示、在月亮上绘画等花样活动开启了线上中秋新玩法;各单位、学校、社区、景区、商家开展的制月饼、做花灯、猜灯谜、博饼、投壶、邂逅“嫦娥”等丰富多彩的节目,打造了传统节日新过法;广西梧州学院返屋企民俗学社在中秋主题活动中设置“重走长征路”“甜蜜更忆长征苦”的环节,将红色文化融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以圆满初心加持美好节日,创造了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方法。
当端午节不再是“粽子节”,中秋节不再是“月饼节”,传统节日的价值也就有了更丰满的内在。公开资料显示,这两年来,80后、90后在传统节日出游的兴趣上出现了明显变化,不再单纯是为了“逛吃”,而是更倾向于寻求对“仪式感”和民族文化的体验。民俗、国风,成了不少旅游项目的吸睛卖点。这是传统文化的回归之旅,也是融合思维的创新应用之旅。在“我们的节日”活动部署中,“广泛开展网上节日主题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不断创新传统节日活动的形式和载体”是明确的工作要求,这本身便是融合思维在文化工作中的创新应用,充分体现了尊重文化传播规律、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毕竟,老百姓上了网,传统节日也不能掉线。
(二)开辟“双创”路径
近几年来,一直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如何才能实现“双创”呢?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要么引进新的要素,要么建立新的连接。融合思维正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它允许我们打破传统和常规的边界,从生活习惯中培养新的认知,尝试新的行为,一方面勇于接纳新生事物,一方面对传统元素重组利用,双轨并行,为“双创”开辟一条便捷可行的途径。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学会了快速接纳新生事物。网络技术作为一项新要素被引入清明文化体系。这几年清明节,许多地方都倡导“网上祭祀”,一些殡葬服务平台纷纷推出“云祭扫”“微祭奠”“专属纪念馆”等新型服务,为不少人填补了无法到现场扫墓的遗憾。这些新的方式,既降低了祭扫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简便了祭扫程序,又保留了传统祭扫的情感与意义,为传统节日借助新要素的引进实现“双创”,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
此外,对“旧”元素的重新组合也能让传统节日焕发生机。今年腊八节,上海市长宁虹桥当代艺术馆的活动主题设为“咖啡时光‘虎虎生威’腊八节”,将上海流行了上百年的咖啡文化“混搭”历史更久远的传统腊八节,可谓别开生面。现代创新理论之父约瑟夫·熊彼特说,创新不是从无到有发明出什么东西,而是从既有的系统中拈出一些要素把它们组合起来。正如螺蛳汤和米粉的邂逅造就了螺蛳粉,咖啡文化和腊八节的联袂同样令人刮目相看。
媒体融合技术渐趋成熟,当务之急是以思维改造行动,应用融合思维为传统节日赋能,通过具象、情景、仪式、互动等多元符号的引入或重新组合,创造出既看得见乡愁又玩得转时尚的文化产品,建立起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节日与日常之间的连接和对话,推动传统节日可持续发展。这个期待并非奢望。元宇宙已经呼之欲出,还有什么是不能想象的呢?
本文系“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5日 16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 eszter|妈妈每周带女儿摘野菜 并利用找到的食材做饭
- 盐水|4种肉、菜直接用水洗当心越洗越脏!厨房老手都做错了
- 食盐|家庭用盐怎么选?无碘盐、低钠盐、玫瑰盐、加钙盐 很多人没选对!
- 传承|苗绣传承人石丽平:非遗的传承必须“用两条腿走路”
- 红炉|潍坊新华中学用“心”继承传统,以“爱”温暖冬日
- 韩国|用“腐烂食材”制作料理,韩国人却一脸无所谓,反正是出口?
- 感染力|民进巴中市委会主委秦渊:用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凝心聚力
- 胡麻油|蒸彩色月饼
- 爱儿|油豆腐配川味腊肠
- 腊肉|豆皮冬笋蒸腊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