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文人墨客的空牢骚而已,声名远远盖过实力还没有什么战功( 二 )


 李广难封文人墨客的空牢骚而已,声名远远盖过实力还没有什么战功
文章插图
再者,匈奴兵赞李广是“飞将军”。这是匈奴站在匈奴的角度来看的。只是说他骑马速度快,弓马娴熟。但匈奴的评价未必客观公正,也不能算大汉朝廷的评价标准。匈奴文化相比于当时的大汉朝,都是被称为不开化的夷狄蛮夷民族,草原民族崇尚的彪悍未必有兵法谋略和文化智谋内涵,李广的彪悍勇敢很对他们匈奴的胃口。这也是可能的。
 李广难封文人墨客的空牢骚而已,声名远远盖过实力还没有什么战功
文章插图
4、再有就是,李广射石。李广外出打猎,见草中有虎,张弓射去,结果却是一石头,下马看时,箭已经射入石头,李广自己也惊讶。于是再次尝试多次去射,结果无论如何射再也射不进去。这种说法,传说的性质更大,首先不说把箭射进石头不可信,就算现在拿个电钻也得几下钻。就是,李广作为一位精明的将领,且是精于弓射,那眼力是得有的吧,关键时刻看走眼,怎么能把石头看成是老虎,草木皆兵否?这样到底是赞美李广还是贬损李广?连目标都看走眼,还神射?可见,李广射石,杜撰传说的性质很大,以讹传讹,赋予李广神话的性质而已。就算是真事,这也不能作为是征战的战功。对封侯爵毫无功绩可言。
 李广难封文人墨客的空牢骚而已,声名远远盖过实力还没有什么战功
文章插图
5、后来,跟随卫青大将军从定襄出战过匈奴。许多将领因斩杀敌人首级符合规定数额,以战功被封侯,而李广的军队却没有战功。这是自己的原因还是归罪客观原因呢?且算是主客观原因都有吧。6、李广与博望侯张骞从右北平出战过一次。李广领四千骑兵,张骞率领一万骑军,分两路进军。结果,行军约几百里,李广被匈奴左贤王率领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及儿子李敢的勇敢奋战倒是体现了。张骞呢,第二天才赶到,李广才得以解围,险些又被俘虏。此役,张骞行军迟缓被军法判为斩首,用金钱赎而为平民。李广虽有战功射杀了匈奴好几位将领,誓死力战,但几乎全军覆没,功过相抵,毫无封赏。这个张骞的责任巨大,但李广存在逞个人才能突击冒进没有呢?算是张骞导致的客观原因不利于李广吧。
 李广难封文人墨客的空牢骚而已,声名远远盖过实力还没有什么战功
文章插图
霍去病雕像7、再一次出战就是最后一次了,也就是李广六十多岁了,百般恳求下才得以允许与卫青、霍去病一起北击匈奴主将单于。而这一次他却又迷路了。也毫无战功,且面临着行军延误的罪责。激愤慷慨的他情不自禁的自刎了。这就有些逞能了和感情用事了,李广个人原因巨大。从以上记载的李广出征的事迹客观的看,李广一生确实没有多大战功。说完全是时运不济命运不好的客观原因导致显然说不通的。事实上,是主客观原因共同导致的结果,主要还是李广的个人的问题。同是在当时的汉朝的客观环境,别的很多将军为何就立了战功?偏偏李广不得?是命运而至?不全是吧?但是,无论如何说,李广的战功呢,比霍去病、卫青等这样年轻有为的立了赫赫战功的大将军他战功呢?综合上面分析可见李广在世时及去世后的名气却是远远盖过他的才能和功绩的。甚至比之霍去病、卫青都有声名。何以会出现如此的现象呢?
 李广难封文人墨客的空牢骚而已,声名远远盖过实力还没有什么战功
文章插图
二、飞将军李广典故效应的形成:我想,主要是,李广确实有一定的才能,又是积极进取,立志戍边卫国的将军形象。再兼,极想立大功封侯,可是一生未遂志,未得封侯,一遗憾也。最后自杀了,二遗憾也。这两种遗憾和他的积极进取立志戍边卫国的精神促使了李广的形象和声名在当时和后代渐渐远远大于了他的才能。也就渐渐形成了飞将军李广的各种典故应用。
 李广难封文人墨客的空牢骚而已,声名远远盖过实力还没有什么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