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凯:日本就是那个离中国最远的东夷
中文导报 笔会专栏
三家村 杨文凯
古代中国以中华思想著称,自我定位为“中国”而把周边称作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显示了中国古人认识天下、解读四方的典型方式。《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奠定了中央的概念。现代著名历史学者、已故旅日小说家陈舜臣认为,中华思想是文明主义的扩散,而不是血统主义的延续,诚哉斯言。
中国,即中央之国,也指国之中央。文明浓厚的地方为“华”,文明稀薄的区域为“夷”。传说上古圣君尧的手下有“四罪”,他把业绩差、好作乱的四名部下流放四方。据《史记》记载,怒触不周山的共工被流放到幽陵为北狄,介绍了共工的礶兜被驱逐至崇山成南蛮,作乱的三苗被移送至三危成西戎,治水失败的鲧被迁移到羽山变东夷。中华是“羽扇纶巾”的礼乐之邦,“文身断发”是蛮夷的风俗,文明开化程度是区别华夷身份的关键。
《孟子》有记载,与尧并称上古圣君的舜,就是东夷出身。在上古“四罪”中,古代中国对鲧和东夷是颇有好感的。鲧的儿子禹继承父业,终于治水成功,成为夏王朝的开山,即华夏民族的远祖。
文章插图
东京汤岛圣堂的孔子铜像
关于东夷,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也与”(论语?公冶长第五);又曰:“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第九)。孔子想表明心迹称,如果在中国大地上道义不行,我愿意乘船出海,去到原始简陋的九夷之地。所谓“九夷”,即指东方的九种蛮夷之地。黄侃的《论语义疏》解释称,九夷之一就是倭。
从古代中国的时空出发,四方是文明低下的区域,日本属于东夷,隔海相望,处于离文明中心最远的边缘。西汉《淮南子》相关记载称:“东方有君子国”。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欲从大唐回日本,王维写了《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诗》,其长序提到:“海东国日本为大,服圣人之训,有君子之风。正朔本乎夏时,衣裳同乎汉制。”所谓“君子之风”的印象和记述源于《淮南子》。可见,中国读书人从这些古典中得到的印象,即东方的民族并不野蛮。在四周的非华夏圈中,东方的日本并不令人反感。
在古代与日本同属东夷圈的朝鲜,早在汉代就设置了乐浪郡,官员赴任、人口移住,与中国往来频繁。对中国人来说,朝鲜是现实性的存在,缺乏梦想的要素,而遥远的日本才是梦幻的土地。中国自古以来一直传说称,东海有蓬莱仙岛,那里有长生不老的灵草。在秦始皇的时代,诞生了徐福携带三千童男童女,乘船寻觅东方仙岛的故事,更加助长了对梦幻的憧憬。
文章插图
公元一世纪前后的东夷诸国 来源:Wikiwand
在中国的史籍中,日本最早出现在《汉书 地理志》。记载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公元前一世纪左右的日本即倭,尚处于100多个国家分立的状态,定期向位于朝鲜半岛的乐浪郡派遣使者朝贡。《后汉书》“东夷列传”、《三国志》的“魏志倭人传”,记载了早期邪马台国及倭女王卑弥呼与中国之间的交流。国际学术界一致认为,“邪马台国”是日本国家的起源。史称,东汉光武帝刘秀曾颁授“汉委奴国王”金印,魏明帝曹叡则颁赐卑弥呼“亲魏倭王”称号,让当时孤悬海外的日本顿时有了不一样的心情:一曰喜不自胜;二曰有恃无恐。
文章插图
公元六世纪前后的东夷诸国 来源:Wikiwand
在中日交往的历史中,几个意味深长的细节值得一提。《隋书·东夷传》明确记载:“日本国,自大唐东去万余里,日出东方,升于扶余,故云日本。”大业三年(607),推古天皇遣使朝贡,据称使者是小野妹子,“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其口气之大令隋炀帝颇为不悦。
- “天下第一手”孙禄堂:到底有多厉害?70岁吊打5名日本高手
- 日本专家鉴出国宝,价值2500万,中国大妈这是我做的,只卖80块
- 皇上出一上联,考生答不出转身就走,皇上:别走,你就是这届状元
- 日本和尚在楼兰古城发现一团破纸,名震世界,此物后成日本国宝
- 日本幕府时期的武士
- 中国有样东西,被日本抢了一千多年,说中国国名应该叫“西土”!
- 林徽因婚后生病,徐志摩探病来得最勤快,且一陪就是半个月!
- 上古神话中九大蛇,三条属于中国,日本一条入选,埃及一条入选
- 家里摆上10种花,越来越兴旺、发达,听名字就是“吉祥”花!
- 中国禁止近亲结婚,为何日本兄妹联婚却十分常见?原因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