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五千多年前的最早丝绸是如何发现的?( 二 )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五千多年前的最早丝绸是如何发现的?
文章插图
汪沟瓮棺碳化纺织品绞经组织局部放大照片
我在1996年在《东南文化》上发表过一篇论文叫《丝绸起源的文化契机》,其中主要的观点就是人们怎么会想到用丝绸来做衣服。我认为人们最初想到要驯化利用蚕不是单纯为了多一种衣服的材料。我认为跟蚕的崇拜、跟人们由死向生的丧葬观念有关。自然界蚕的一生,从蚕卵到幼虫到蛹,这个过程就像人的一生。我们现在有比较多的证据证明,当时古人已经从这里得到启发,认为人死后灵魂升天就像蚕蛹化蛾一样,因此,蚕给人的联想跟升天联系在一起。于是人死的时候是应该用丝绸给他裹起来,丝绸作为一种媒介,沟通天地,引导墓主升天;第二就是蚕吃的桑叶,吃了桑叶最后可以升天,所以桑树林就变成了非常重要的地方。所以你看古人祭祀、求雨、求子基本上都到桑林里面去。并且还从桑树中想象出一种扶桑树,扶桑树就是通天树,是太阳栖息的地方。所以扶桑树经常跟太阳联系在一起。第三才有人们的养蚕,养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蚕,保护人们升天的通道。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五千多年前的最早丝绸是如何发现的?
文章插图
钱山漾遗址出土丝绢残片
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只有中国才有,在印度就没有这样一种文化背景,所以也只有在中国的文化中出现“作茧自缚”,出现扶桑树,出现这种原始崇拜,只有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丝绸才可能从野蚕被驯化到家蚕,丝绸也才能真正的起源。
这一次在瓮棺中发现丝织品佐证了我提出的观点。为什么最早的丝织品会在瓮棺葬中被发现?第一,瓮棺葬埋葬小孩,它用丝绸包裹的实例,这就证实了我们当时说的丝绸跟人的丧葬观念有关,丝绸是作为人死后包裹用的;第二,瓮的外形很像蚕茧的形状,这其中会有不会有一种“作茧自缚”、“破茧升天”这种寓意,把尸体埋在茧子里面,灵魂才能升天,相当于为我的理论增添了一些支撑材料。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五千多年前的最早丝绸是如何发现的?
文章插图
河南省荥阳市汪沟遗址出土瓮棺
澎湃新闻:为什么选择在郑州开始你们的丝绸探源?
周旸:丝绸探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找起源我们一般都在神话里面找,在史料里面找,但是缺乏考古学实证,所以我们就开始做这样的工作。2015年我们第1次去了郑州的青台村遗址,因为那里曾经在1983年出土过最早的丝绸,距今5500年前后的丝绸。那么我们觉得黄河流域作为丝绸起源是有很大概率的。第一,那个地方在5500年的时候是黄帝聚落的所在地;第二,史料里面记载的黄帝的元妃嫘祖销名养蚕的也是在那一带,我们觉得神话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但是最终我们还是要通过考古学实证,1983年给了我们很好的一个信心。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五千多年前的最早丝绸是如何发现的?
文章插图
河南浙川下王岗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蚕蛹。河南博物院 藏
澎湃新闻:郑州荥阳汪沟遗址的丝织品样品具体的发现和鉴定过程是怎样的?
周旸:从2015年的下半年到2016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就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申报了国家文物局“寻找中国丝绸起源”为主题的考古项目,学术目标就是寻找丝绸起源。挖掘项目的考古工地就在1983年曾发现过丝绸的青台村,所以我们就开始做这个工作。到了2017年,我们就带着我们的技术到了郑州考古研究院,到了青台村,也清理了汪沟遗址的几个瓮棺。汪沟遗址跟青台遗址差不多同时期,相隔也不远,从考古学家的判断来讲,他们应该属于同样的一个文化类型。我们2017年其实非常幸运,汪沟遗址我们清理了两个瓮棺,其实就发现了丝绸,然后到了2018年,我们把我们的研究范围扩大,不仅包括青台,包括汪沟,还包括巩义的双槐树以及工艺的双槐树遗址。那是一个非常高等级的遗址,最让人惊叹的是它出了一个野猪獠牙雕的一个蚕雕。那个地方又相传是黄帝聚落,然后在那里试了一下没有新发现,到了2019年6月,我们又继续在汪沟开展工作,在5个瓮棺里面发现了4个四个瓮棺里面有纺织品。这次公布的是我们2017年的研究成果,因为2019年的研究成果,我们还想更深化细化,但是八九不离十,因为我们不停的在扩大取样的范围和取样的数量,也在不停的提升我们的技术,所以我们觉得接下来我们会有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