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的音乐太难懂?换一个角度走近这位“巨人”
今年是古斯塔夫·马勒逝世110周年,因而也被称为“马勒年”。许多乐团与音乐家都将用音乐纪念这位“巨人”。
马勒是仅有的真正同时称得上伟大指挥家和伟大作曲家的人,然而指挥家马勒的形象却不为人熟知。
事实上,不懂得马勒的指挥艺术及其成就,就很难理解他音乐创作的追求和意义。
文章插图
一生纠结的矛盾
马勒的艺术生涯主要体现于两个领域:指挥与作曲。作为指挥家,马勒无疑是成功的。1897年至1907年,他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担任艺术总监(首席指挥)期间,大胆启用年轻一代的歌唱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打造有先锋意味的舞台美术,改变歌剧演出及观剧传统中的一些陋习,比如废除剧院雇佣喝彩者等。尽管大刀阔斧的改革让他受到不少非议,但他卓越精湛的指挥艺术受到了同代人的高度评价。
马勒的指挥生涯是他整个艺术人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形成他艺术观念、创作思维、音乐感觉和表现风格的核心基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懂得马勒的指挥艺术及其成就,就很难理解他音乐创作的追求和意义。
纵览指挥家与指挥艺术的历史,马勒的地位极其特殊。作为一种以阐释(指导乐团演奏)他人音乐作品为己任的音乐人,职业指挥家的出现始于彪罗(1830-1894)。在彪罗之前的指挥家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由作曲家来兼任,他们的主要身份是作曲家,是音乐的原创者,指挥不过是他们的副业。柏辽兹、李斯特和瓦格纳都是这类“作曲家-指挥家”。
从彪罗开始,一直到现今的职业化、专业性指挥艺术的演进中,这种“作曲家-指挥家”类型的音乐人已经愈来愈少,因为现代音乐演艺事业的专业性机制、技术性要求与职业化强度,已经迫使指挥家与作曲家“角色分离”,只有伯恩斯坦和布莱兹等极少数例外。
马勒在世时,以其杰出的指挥艺术而扬名,作曲似乎是他的“副业”。这种“指挥家-作曲家”的身份实际上是他一生纠结的矛盾。一方面,他对格鲁克、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浪漫派的音乐杰作深怀敬意,以全身心的投入来展现这些音乐的精彩;另一方面,他又渴望用自己的作曲实践来加入伟大作曲家的行列。
每年夏季,马勒都迫不及待地远离尘嚣,来到他的乡间别墅,也就是他的作曲小屋专心创作。这种游走于都市与乡村、探索于指挥与创作的生活,造就了他对音乐艺术和创作传统的特殊敏感与独特领悟。令人惊叹的是,这种在指挥与创作两头奔波的繁忙生活虽然消耗了他的体力、影响了他的健康,但对他的艺术积累与创作探索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具有正面意义的影响。
可以肯定地说,从迄今为止的音乐历史来看,真正同时称得上“伟大指挥家”和“伟大作曲家”的仅有马勒一人。
文章插图
马勒像张克伟绘
音乐的精髓不在音符之中
由于时代的原因,我们无法直接感受马勒指挥艺术的魅力,但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文献、资料中获取与此相关的信息。这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在那个时代最接近、最熟悉马勒指挥艺术的人的描述。在这些人中,布鲁诺·瓦尔特(1876-1962)关于马勒指挥艺术的言说应该最为可靠。在瓦尔特看来,马勒在指挥方面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对艺术的激情、对作品深入细致的研究、异常认真的排练。
由于马勒在音乐、戏剧等多个领域都有丰厚的知识储备,这使他对“灿烂程度难以形容的”音乐作品充满敬佩之情,并以强烈的艺术激情投入到对作品的演绎之中。瓦尔特在《古斯塔夫·马勒》中写道:“马勒要求与他合作的人都必须绝对地忠实于总谱,绝对忠实于乐谱上标出的记号:速度、表情和力度记号。他的指挥简洁明快,他要求音乐绝对清晰。无论感情如何强烈,都不能伤害他掌握得恰到好处的节拍的准确性。”
- 为被杀姐妹而歌:诗人阿特伍德用音乐为家暴受害者发声
- 歌词《中国时光》
- “2021年旅意学子新春音乐会”圆满落幕
- 四世同堂迎新岁 五湖四海“艺”家人——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庭音乐会
- 105岁中国革命音乐先驱孙慎逝世,曾创作《救亡进行曲》
- 祁东启航留守儿童合唱团将登“中国梦”音乐会
- 中国的方言,全世界最难懂的语言
- 探秘马勒别墅-开眼30年代民国奢靡绮丽【严建设】
- 阿朵的新民族音乐为何是《人民日报》所说的“一个都不能少”?
- 这个字体火了!随着音乐翩翩起舞,COLLINS的设计真是太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