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不懂鲁迅,人到中年才知道,我们都是闰土
三忆童年意气风发,两人天真年少无知,却终只写得一曲现实物是人非。曾经的我们总是畅想自己的另一半应该身骑白马,也总是希望自己可以指点江山,曾经的我们认为生活理应事事顺意,也爱幻想自己的旧友长伴。然而,现实和生活却无情地将我们梦想的火苗狠狠割掉,只留下冰冷的烛台在寂静的夜晚中独自凄凉、悲伤。如同年少的时候,我们读不懂鲁迅先生的《故乡》,总是将无忧无虑的快乐寄托在两小无猜的兄弟两人身上,体会的是那份洒脱与自在。然而,随着岁月的年轮累计增加,我们才开始慢慢体会到“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的深度,感受到那份悲伤和枉然。其实,我们都只不过是那最平常又最无奈的闰土,活成了不像我们本来的样子。
文章插图
少年读不懂鲁迅少年的我们总是喜欢眺望远方的星空,将希望和活力凝结成星星之火,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将它照耀。那时的我们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没有规矩人情的桎梏,有的仅仅只是一颗纯真无邪的心,就像是那时的少年闰土一样,充满着少年意气!闰土是家里唯一短期过来帮忙的“忙月”带到家里,帮忙看管过年用的祭器不被别人偷走的孩子,由于年龄相仿,儿时的鲁迅和闰土相互吸引,成为了要好的朋友。在那个纯真可爱的时光里,玩得不亦乐乎的两人常常一起捕鸟、一起吃瓜,勇敢机智的闰土还在少年鲁迅的面前捕捉着伶俐凶猛的猹,他的朴素、活泼、勇敢和见多识广深深吸引着鲁迅和所有读过文章的少年们。
文章插图
而这一切,要得益于他们之间没有因为短工的儿子和大户人家的少爷而产生的自卑和畏缩,也没有过多的世俗顾虑。因为两人相互认可对方这个朋友,所以闰土可以很开心地与朋友分享农村捕鸟、看瓜、捡贝壳的生活,鲁迅也可以很开心地和伙伴在田野中奔跑。少年的时候读不懂鲁迅回忆中的故乡,只能感受那无忧无虑的快乐和天真烂漫的生活,在田园的土坝上听听闰土的生活,在故乡的板凳上陪朋友看看星空。不了解历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村疾苦,不知道封建政权下的满目疮痍,拥有而珍惜这段短暂和真挚的友谊。
文章插图
青年看不懂闰土中年的我们拥有了这片天空,可以在星空下漫步,可是当我门回过头看曾经用少年意气凝结成的星星之火时,才发现,如今的星空下早已布满高楼大厦,那灯火通明的城市不再需要这片不起眼的小火苗,甚至将天空映衬着失去了光彩。此时的我们害怕在迷乱的城市灯火中失去自我,开始畏手畏脚,开始行色匆忙,就像是后来的闰土一样,禁锢在黑暗中的微光旁。当鲁迅满心欢喜地跑去迎着曾经的伙伴,眼前的一幕却让他惊讶不已。那个记忆中紫色的圆脸的闰土的脸颊早已变得灰黄而布满皱纹,头上原先喜人可爱的小毡帽如今已换成一个布满布丁的破毡帽,他那红润圆实的小手也已经被岁月的刻刀磨得又粗又笨,那个曾经呼喊“迅哥儿”的闰土如今也只敢恭恭敬敬地唤一声“老爷”。
文章插图
一家八口人的重担也在这个“无路可走”的男人身上,将他所有的意气统统清扫干净。那个曾经痛恨父亲点头哈腰的闰土,认为父亲是没有尊严的活着,他扬言要做大事,立志要成为强人,可是当他自己要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他却只能继承父亲手中的耙子,回到田间地头一步步成为自己最痛恨的人。闰土的故事是多么的荒唐,多么的可悲,又是多么的心酸。肩上有了家庭的重担,身上背负了父母和孩童的压力,便失去了任性的资格和胆量。他,要承担起自己为子、为夫、为父的角色的责任。青年看不懂闰土,当我们回看闰土的时候,心里满是不甘和无奈,那个畏手畏脚、奔波忙碌的可怜人是青年人所想象不到的。我们不懂他为何被命运的束缚限制住了手脚,不知他为何他不去城市中闯荡一番。我们一方面在心痛他需要背负家庭的压力苟延残喘,另一方面又愤慨于他不在青年的时期抓住机会。
- 鲁迅逝世当天,制作石膏遗容时粘下20根胡须,如今成一级文物
- 鲁迅、许广平与朱安三个人的故事,总有一人是配角!
- 放屁真的无用吗?那是你不懂“屁”的善意提醒
- 余华:我当年唯一讨厌的作家是鲁迅,直到36岁才幡然醒悟
- 文字狱历朝皆有,为何清朝最多?鲁迅这句话一针见血
- 这个鲁迅等作家成立的组织做了哪些事,引得国民党当局秘密捕杀
- 年少时不懂刘姥姥,嘲笑她太笨拙,读懂刘姥姥时,我们却不再年少
- 参观完这个小博物馆,我发现乾隆不傻,光绪不晕,鲁迅家不冤
- 民国女神级演员,自尽后10万市民自发为她送葬,鲁迅提笔为她著文
- 老照片:文学界的大佬、中国人的脊梁!今天,主角是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