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曹彬教授: 研究解读与原出处结论不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到底有没有效?(附PPT)( 二 )


对此 , 曹彬教授表示 , 首先需要解释两个概念 。 第一个是意向性分析(Intention to Treat , ITT)数据集 , 也就是随机后产生的数据集 , 随机后不管服药还是不服药都算(即随机到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的99例);第二个是调整的意向性分析(modified Intention to Treat , mITT)数据集 , 本研究中有3个随机到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的患者 , 还没有来得及用药就去世了;因此本研究的mITT是99-3=96例(Fig 1) 。
曹彬■曹彬教授: 研究解读与原出处结论不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到底有没有效?(附PPT)
本文插图
Fig 1. 随机和治疗分配图
其次 , NEJM发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论文有明确的规则和要求 。 在这篇论文中 , NEJM杂志社要求只能基于ITT数据集的主要研究终点(临床改善时间)下结论 。 两组都是16天 , P=0.09(Fig 2) 。 因此 , 结论是“no benefit” 。
曹彬■曹彬教授: 研究解读与原出处结论不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到底有没有效?(附PPT)
本文插图
Fig 2. ITT数据集中的临床改善时间
曹彬教授强调 , 研究者有责任把全部研究结果报告给读者 , 让读者自己判断 。 mITT数据集的主要研究终点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15天 , 对照组16天 , 两组有显著性差别(HR=1.39) (Table S1 和Fig. S1) 。
曹彬■曹彬教授: 研究解读与原出处结论不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到底有没有效?(附PPT)
本文插图
Table S1. 表中根据情况对人数(百分比)或
中位数(四分位距)进行了总结 。
曹彬■曹彬教授: 研究解读与原出处结论不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到底有没有效?(附PPT)
本文插图
图S1. 改良意向治疗人群中至临床状况改善时间的Kaplan Meier曲线 。
进一步分析ITT数据集发现 , 早用抗病毒药(发病12天内)的患者临床改善时间显著缩短(HR=1.25; 95% CI) , 但是晚用抗病毒药(发病12天以后)无改善(HR=1.30)(Fig. S2A和S2B) 。
曹彬■曹彬教授: 研究解读与原出处结论不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到底有没有效?(附PPT)
本文插图
图S2. 意向治疗人群中按照患病时间(≤12天[图A] vs. >12天[图B])绘制的至临床状况改善时间的Kaplan Meier曲线 。
如果再分析次要终点指标 , 28天病死率虽然两组无统计学差别 , 但是从数值上看 ,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低于对照组(Table 3);而且 , 住ICU天数 , 14天的临床缓解率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都显著低于对照组(Fig S5) 。 因此 , 如果看mITT数据集和ITT数据集的次要终点指标 , 结论就是“有一定疗效” 。
曹彬■曹彬教授: 研究解读与原出处结论不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到底有没有效?(附PPT)
本文插图
Table 3. * 临床状况改善的定义为在修订版7分等级量表上 , 临床状况下降2分或者出院 。 ICU表示重症监护病房 。
曹彬■曹彬教授: 研究解读与原出处结论不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到底有没有效?(附PPT)
本文插图
图S5. 意向治疗人群中第1、7、14和28日时主要终点分类的比例分布 。
最后 , 曹彬教授表示 , “ 世界的本质可能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 。 同一个研究结果 , 统计学家和临床医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
附部分PPT
曹彬■曹彬教授: 研究解读与原出处结论不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到底有没有效?(附PPT)
本文插图
曹彬■曹彬教授: 研究解读与原出处结论不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到底有没有效?(附PPT)
本文插图

曹彬■曹彬教授: 研究解读与原出处结论不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到底有没有效?(附PPT)
本文插图
曹彬■曹彬教授: 研究解读与原出处结论不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到底有没有效?(附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