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网」近30亿潜在市场规模,新一代SPR技术检测平台市场研究报告


SPR(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 , 作为一个通用检测平台 , 被广泛应用在药物筛选、科学研究等领域 , 用于生物分子间亲和力、结合特异性、浓度定量等分析 。 基于该技术的分子相互作用仪由于结构复杂、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 , 造成仪器价格昂贵 , 难以全面普及 。
2019年 , 中国的量准Xlement开发了新一代3D纳米SPR芯片 , 实现技术突破 , 极大降低了原有应用成本 , 打破分子相互 作用仪国外垄断的格局 , 并开拓了新的C端应用场景 。
新技术的潜在用户是谁?真实市场需求有多少?在同类产品中竞争力如何?对此蛋壳研究院基于大量市场调研数据基础上 , 发布《新一代SPR技术检测平台市场研究报告》 , 以期为行业参与者提供真实的参考信息 。
核心观点
1.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正迎来新一代技术突破(3D纳米SPR);
2.新技术极大降低了原有技术的应用成本 , 约为原有的1/10;
3.新技术作为一个通用检测平台 , 开拓了C端应用场景;
4.基于3D纳米SPR技术的新一代分子相互作用仪 , 将打破国外垄断的格局;
5.新一代分子相互作用仪 , 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亿元;
6.基于3D纳米SPR技术的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器 , 潜在市场规模约22亿元 。
目录
1.SPR技术创新带来检测平台的成本下降
1.1. SPR技术简介
1.2. 传统SPR技术的应用:分子相互作用仪
1.3. 下一代技术突破:3D纳米SPR芯片
2. 新一代SPR技术开拓了C端应用场景
2.1. B端:新一代高性价比分子相互作用仪
2.2. C端:开拓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空白市场
3. 需求端:近30亿潜在市场规模
3.1. 对目标用户的市场调研说明
3.2. B端市场调研分析 , 中小型药企购买意愿度超80%
3.3. C端市场调研分析 , 通用平台拥有广阔的应用场景
4. 供给端:新产品在同类竞品中拥有显著优势
4.1. B端新一代分子相互作用仪拥有超高性价比
4.2. C端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实现诊断院外转移
5. 总结与展望
一、SPR技术创新带来检测平台的成本下降
1.1传统SPR技术原理及应用
SPR是一种光学传感技术 , 其涉及到三个物理概念:
等离子体:是由阳离子、中性粒子、自由电子等多种不同性质的粒子所组成的电中性物质 , 其中正、负带电粒子所带电荷量相等 , 是与固态、液态和气态并列的物质第四态 。
金属表面等离子波:当入射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 , 会引起价电子的纵向振动 , 振动产生的电荷密度波 , 沿着金属和电介质的界面传播 , 形成表面等离子波 。
倏逝波:是指当光波从光密介质入射到光疏介质时 , 发生全反射而光疏介质一侧所产生的一种电磁波 。
如下图所示 , 金属表面的下方是光路系统 , 表面上方是偶联的配体蛋白和待测物质 , 待测物质通过溶液流过金属表面 , 与配体蛋白发生相互作用 。
图2:SPR原理示意图
「动脉网」近30亿潜在市场规模,新一代SPR技术检测平台市场研究报告
本文插图
资料来源:ACROBiosystems , 蛋壳研究院
下方光源发出的一个单波长激光束进入到棱镜(浅绿色半圆)中 , 导致多角度的光线入射到金属表面 。 几乎所有入射的光线都会发生反射 , 但有一个例外 , 在入射角达到某一个角度时 , 光子的能量会被金属吸收转化成表面等离子体波 , 同时金属介质中传输振幅呈指数衰减的倏逝波 , 当金属表面等离子波与倏逝波发生共振时 , 在这个角度的光线不会被反射出来 , 这个角度被称为共振角 。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对附着在金属薄膜表面的介质折射率非常敏感 , 当表面介质的属性改变或者附着量改变时 , 共振角将不同 。 因此 , SPR谱(共振角的变化VS时间)能够反映与金属膜表面接触的物质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