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飞1.22万公里,横跨太平洋,飞鸟打破自己的肉身耐力极限

你知道图里这只小鸟一次性能够飞多远吗?足足有1.22万公里!
一次性飞1.22万公里,横跨太平洋,飞鸟打破自己的肉身耐力极限
文章图片
斑尾塍鹬
相信对我们有些人来说 , 一辈子走过的距离可能都没有这么远 。
可这种飞鸟只有0.3千克左右
, 却能够屡次打破肉身耐力极限 ,
完成
横穿太平洋
的超远距离飞行
, 用实践告诉人们“别看我个头小 , 我是真能飞” 。
果然是“鸟不可貌相” , 谁又能想到这么小的身躯里蕴含着这么大的能量呢?说到这里大家一定好奇它的名字 , 它叫做
斑尾塍鹬
, 第三个字有些生僻 , 与“成”同音 , 意为田间土埂 。 这大概是因为它常常栖息在稻田、海滩当中 , 所以人们才给它取了这样一个名字 。
一次性飞1.22万公里,横跨太平洋,飞鸟打破自己的肉身耐力极限
文章图片
斑尾塍鹬
那么 , 斑尾塍鹬真的有这么能飞吗?它们飞行这么远的距离又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呢?接下来 , 就让我们一起跟着卫星跟踪器的记录 , 来看看飞翔冠军“勇往直前”的一生 。
勇往直前 , 执着飞行
鸟类的飞行天赋自古以来就让人类感到艳羡 , 古代的人类总是幻想自己也能长出翅膀 , 和鸟类一样在天空中翱翔 。 但是我们对于鸟类的认知往往是可以飞行、飞得很快 , 却从来都没想过 ,
有一种鸟可以不眠不休的
一次性飞行1.22万公里

一次性飞1.22万公里,横跨太平洋,飞鸟打破自己的肉身耐力极限
文章图片
在天空中翱翔的鸟儿
斑尾塍鹬就身体力行地表示 , “只有你们不敢想的 , 没有我不能飞的” 。 那么科学家是如何发现斑尾塍鹬的飞行记录的呢?
这还要从2007年3月说起 , 当时一位新西兰的鸟类学家捕获到了一小群斑尾塍鹬 ,
为了观察它们的迁徙轨迹 , 就在它们的背部撞上了
卫星跟踪器
。 可能斑尾塍鹬也很苦恼 , 不理解为什么人类要给它的飞行平添负担 , 毕竟轻装上阵和背着跟踪器还是有些区别的吧 。
一次性飞1.22万公里,横跨太平洋,飞鸟打破自己的肉身耐力极限
文章图片
飞行中的斑尾塍鹬
这之后 , 这名鸟类学家就开始观察这些斑尾塍鹬的旅程路线 。
其中有10只在三月下旬时离开了
一次性飞1.22万公里,横跨太平洋,飞鸟打破自己的肉身耐力极限】新西兰
, 开始“北上”
。 到了5月1日时 , 它们大部分都已经先后到达了我国的黄海地区和日本地区 。 但是观察并未停止 , 因为学者想彻底弄清楚它们的迁徙轨迹 。
一次性飞1.22万公里,横跨太平洋,飞鸟打破自己的肉身耐力极限
文章图片
监测斑尾塍鹬的迁移轨迹
打破肉身耐力极限的“代表”就在这时横空出世了 , 这只斑尾塍鹬身上的卫星跟踪器编号为4BBRW ,
它的起飞地点是北美洲的
阿拉斯加
, 终点是越冬地点
新西兰
。 这段旅程的距离约为1.22万公里 , 而为了能够快速抵达越冬点 , 它选择了“不眠不休”地飞行 ,
只用了短短的11天就到达目的地

一次性飞1.22万公里,横跨太平洋,飞鸟打破自己的肉身耐力极限
文章图片
从阿拉斯加飞到新西兰只用了11天
实际上 , 许多的候鸟都会根据气候展开“长途旅行” , 而斑尾塍鹬之所以被拿出来当做典型 , 是因为它是“一次性”或者说是“一口气”飞了这么远的 , 这就非常的优秀了 。 那么 , 斑尾塍鹬为什么能飞行这么久呢?难道它不会有“疲劳飞行”和“猝死”的风险吗?
当然不会 , 因为飞行途中它还是有稍作休息的 。 不过这种休息的方式却不是像人类这样中途进入旅店休养生息 , 而是“边飞边睡” 。 没错 ,
鸟类是可以“一心二用”的 , 它们的左右脑可以分别休息和工作
。 这样它们就能够一边飞行一边睡觉 , 确保行程不会被耽误 。
一次性飞1.22万公里,横跨太平洋,飞鸟打破自己的肉身耐力极限
文章图片
展开长途旅行的斑尾塍鹬
再者 , 鸟类身体的特殊构造使得它们能够在空中
“滑翔”
, 这种方式一般不会耗费太大的力气 ,
只需要间歇性地扇动翅膀就能够完成
。 大家可以将其理解为开启“省电模式” , 这应该也是斑尾塍鹬能一次性飞越1.22万公里的秘诀 。
那么 , 除了特别能飞之外 , 斑尾塍鹬还有没有别的本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