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师为何考不好数学?( 二 )


教科书作为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文本,爱国主义的凸显是很惯常的,这在语文教科书上更为明显 。
数学招生考试题目少、题型单一
读完中学,就得面对高校的招生考试了,我们先来直观地看几张试卷 。
《魏庚人数学教育文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155-160页)摘录了北大1917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北京工业专门学校1919年、天津北洋大学1921年、南京东南大学1922年、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的数学入学试题 。以北大1917年试题为例:

民国大师为何考不好数学?

文章插图
北大1917年数学试题
有趣的是,我们熟悉的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出现了,如果罗家伦考的是这张试卷,至少这道题是可以试一试的 。从试卷上可以看到,考的是算术、代数、几何,题量不大,但没有选择题、填空题,都是解答题 。所以,就像上文何兆武讲的,“数学是死的”,不懂就是考不出来 。
上文也说了,美式教材很流行,英语很重要,数学招生考试也有以英语出题的 。韩斌在《民国时期大学入学数学考试研究》中罗列了四套试卷:1923年北京大学理科试题、1931年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及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招生试题和1932年国立北京大学入学试题算学试题(理学院) 。其中,前三套都是用英文命题的,请看1931年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招生试题:
民国大师为何考不好数学?

文章插图
1931年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招生试题
以上是各个高校的自主命题试卷,我们再来看一份全国卷 。在2008年第8期《数学教学》上有一篇《从1939年的数学高考试卷谈起》,该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份“1939年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数学甲试题”(甲组:报考理工学科者;乙组:报考医、农、生物和地理者;丙组:报考文法者):
民国大师为何考不好数学?

文章插图
1939年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数学甲试题
这份试卷一共只有6道题目,也没有选择题、填空题,都是解答题 。当代特级教师顾鸿达在文中分析说:几乎都超出今天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高次方程、De Moivre定理、行列式都被我们削减了 。特级教师康士凯谈到:这6道题目中没有立体几何内容,但今天的高中数学,空间想象能力培养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立体几何有一定地位,包括用向量方法处理 。
总之呢,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的招生考试中,数学题目不多,一般为5到6题,但题型单一,都为解答题 。至于难度的话,差异比较大,不好一概而论 。
民国大师为什么考不好数学?
看到这里,想必对“民国大师为什么考不好数学”这一疑问有了一定的看法了吧 。基于我们对民国数学试卷的分析,可以明白,不像当代数学高考题目多、题型丰富,当时就5到6题,而且都是解答题,确实没办法蒙些分数来,只能交白卷,得零分 。
对这种计分考试方式,国学大师钱穆有不同的看法,他在1919年的《教育杂志》第11卷第12号上发表了《废止学校记分考试议》一文 。钱穆认为,“考试原是实行明验之事”,“或谓学校试验,本是‘一日短长’,何足据定优劣,……此言似矣 。”钱穆进一步指出记分考试有一个很大的弊端:“教者弛其‘督责’ 。学者懈其‘勉强’ 。逮至临考,学生蜂起用功,相与昌言,谓‘临时抱佛脚’,谓‘无济于事’也 。然我谓教师之于学生,犹医士之于病者 。当时相其病而进药 。岂得悠悠过几时了,才临床一验其生死耶 。”
看来,钱穆很早就反对“一考定终身”了 。与此相应的是,这些民国大师也的确没有被“一考定终身”,数学虽然考了零分,但并没有影响他们日后的成就 。
参考文献:
1、刘颖珠:《民国国民政府初期的高中数学课程特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2、张伟:《民国时期主要使用的数学教科书(1911-1949)》,《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第38卷第5期,2009年9月
3、王嵘:《民国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发展与特点》,《数学通报》第53卷第9期,2014年
4、韩斌:《民国时期大学入学数学考试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