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起点而不是终点。|激光雷达2022:在风口、泡沫和希望中行走( 二 )


不可否认的是 , 激光雷达的技术发明虽然源自海外 , 但中国的这些公司是将其工程化、量产化做的最好的 。
2004年至2007年间 ,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发起了三届无人驾驶挑战赛(DARPAGrandChallenge) , Velodyne的多线束机械式激光雷达就此诞生 。 一时间 , Velodyne几乎是激光雷达的代名词 , 也是全无人驾驶技术公司的唯一选择 , 占据了车载激光雷达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
如今 , 最初的发明者Velodyne不再独领风骚 , 激光雷达的体积也因为技术路线的变化 , 经历了从大个头到小盒子的更迭 。 买方也变了 , 激光雷达的买家不再只有自动驾驶公司 , 还有车企 。 据出行一客(ID:carcaijing)不完全统计 , 2022年搭载激光雷达上市的车型达17款 。
“我们确实是捉到了中国新能源和自动驾驶的这波红利 , 国内市场的需求明显会比海外来得更快、更猛烈 。 ”速腾聚创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邱纯潮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坦言 , 虽然机器人领域的需求也在每年一个数量级地增长 , 但和汽车领域的需求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
据出行一客(ID:carcaijing)不完全统计 , 去年以来 , 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融资总额超80亿元人民币 , 中国公司拿到了其中的90%以上 。 在刚刚过去的二月底 , 国内激光雷达公司速腾聚创获得了超24亿人民币融资 , 为不久后的IPO做准备 。
这是起点而不是终点。|激光雷达2022:在风口、泡沫和希望中行走
文章图片
▲图源网络
撇去泡沫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高速发展 , 让车载激光雷达市场的变化都微缩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 某种程度上 , 车载激光雷达在中国市场的现状代表了整个行业 。
“会宣传”是出行一客(ID:carcaijing)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对激光雷达市场的形容 。
如今的产业端 , “一辆汽车装X颗激光雷达”正在成为车企宣传汽车智能化的最新方式 。 而“拿下了x家车企定点” , 加了各种限定词的“xx量产激光雷达”也在成为激光雷达公司宣传自身技术和量产能力的最新方式 。
多位受访者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 , 目前车企的堆料风气严重 , 造成市场的成本导向很强 , 但激光雷达数量多不能代表性能好 。 “这就像装多个测距距离只有50米的激光雷达 , 也不能实现清楚识别250米外的物体 。 ”鲍君威举例道 。
一位业内人士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坦言 , 有的激光雷达公司在宣传时会模糊相关概念 , 比如“量产” 。 激光雷达公司的客户主要分为自动驾驶公司和车企 , 不同于车企的大批量订单 , 自动驾驶公司因为需求量小 , 即使签订了合作订单也不应将其称之为“量产” 。 但在对外宣传时 , 往往是将二者相加 。
当越来越多的激光雷达公司装上了汽车 , “激光雷达量产元年”的口号也随之而来 。
“这更多是一些激光雷达公司的宣传手段 。 ”禾赛科技认为 , 虽然激光雷达厂商今年会开始为量产车进行批量化交付 , 但真正行业量产大爆发应该还是在2025年 , “我们的框架订单一般都是以几年为周期签的 。 ”
按照激光雷达交付数量来看 , 法雷奥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实现大规模量产的公司 。 顾剑民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 , 截至目前 , 法雷奥已经交付了超15万颗激光雷达 。 “比该行业的任何其他厂商都多 。 ”
Velodyne全球销售副总裁LauraWrisley持类似观点 。 LauraWrisley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 , 目前距离自动驾驶汽车的全面应用还有很多年 , 未来几年最大、增长最快的激光雷达市场还是由工业和机器人技术、智能基础设施、以及智慧城市推动的 。
一个业内共识是 , 车载激光雷达的效果还没有经过市场验证 , 起码要等第一批装载激光雷达的汽车进入市场两三年后才能得出初步结论 。 “以现在的阶段不能说哪家激光雷达公司主导市场 。 ”
这样的热闹传导到普通消费者还需时日 。
用户能直接了解的是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和分辨率 , 即这款激光雷达看得多远、看得多清 。 但除了激光雷达本身的性能 , 融合硬件的自动驾驶系统体验如何也很重要 。
更底层的问题是 , 先跟用户讲清楚激光雷达是什么 。 “你怎么判断这辆车装的激光雷达好不好?”当出行一客(ID:carcaijing)向一位准车主抛出这个问题时 , 立即被反问了回来:“什么是激光雷达?”
这是起点而不是终点。|激光雷达2022:在风口、泡沫和希望中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