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隆中对”,刘备乐于接受,为何关羽张飞却坚决反对

由于曹操在位时从未称帝 , 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 因此 , 按照后世一般的史家道统 , 汉朝正式灭亡其实应该是从曹丕迫汉献帝禅位的公元220年 , 建立魏国开始算起 。
了解这种情况后 , 我们不难发现陈寿所着的《三国志》 , 其实是很特别的朝代叙事脉络 , 包含了东汉末期的灵帝中平元年(西元184年)各种纷争 , 中间再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经纬 , 最后写到晋武帝灭吴国后 , 统一全国 , 建号太康(西元290年)为止 。
这意味着 , 如果我们以“中原地区帝位”的传承为脉络 , 《三国志》叙述的年代 , 其实不但包含了“东汉的末期”还包括了“曹魏”与“西晋”的前期 。 这种作法 , 虽然会让读史人产生某种“平行分期”的“歷史观” , 却也让《三国志》的地理视野保存了“中原帝国”的特色 。
诸葛亮的“隆中对”,刘备乐于接受,为何关羽张飞却坚决反对
文章图片
陈寿所写的《三国志》在中原史家中评获得颇高的评价 , 有一部分原因也许与其巧妙的整理出从汉到晋 , 帝国疆域分而又合的过程有关 。 然而 , 由于晋朝的稳定度并不高 , 加上这段时间的文士性格与后来的儒臣性格有相当明显的落差 , 所以其多半被列入中原帝国的大分裂时期讨论 。
另一方面 , 在三国时期 , 儒教虽然势力开始衰弱 , 但随之而起的“道家”和“兵家”思想又慢慢地与后世儒学结合 , 最后 , 三国人物才有机会重新在明朝罗贯中的笔下復活 。
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陈寿整理出了“三国” , 而罗贯中创造出了“三国大戏” , 让戏中的主角群个个都有着鲜明的性格和行事作风 , 从而成为家喻户晓的戏剧人物 。 但 , 若问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 , 塑造最成功的正派角色是谁?大概多数人会回答是“诸葛亮”吧?
“隆中对”之所以成为三国文学中的重要环节 , 除了前文中提到过诸葛亮对于曹操、孙吴阵营的评估外 , 更重要的是 , 其对当时十分失落的刘备还给予了非常明确的战略建议:
荆州北据汉、沔 , 利尽南海 , 东连吴会 , 西通巴、蜀 , 此用武之国 , 而其主不能守 ,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 , 沃野千里 , 天府之土 ,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刘璋闇弱 , 张鲁在北 ,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
将军既帝室之胄 , 信义着于四海 , 总揽英雄 , 思贤如渴 , 若跨有荆、益 , 保其巖阻 , 西和诸戎 , 南抚夷越 , 外结好孙权 , 内修政理;天下有变 ,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将军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 ,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 , 则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矣 。
这段话颇有“兵家”精神 , 所以 , 让我们以《孙子兵法》中的“五事”(道、天、地、将、法)来分析之:
诸葛亮的“隆中对”,刘备乐于接受,为何关羽张飞却坚决反对
文章图片
首先 , 这段谋略是有“道”的——诸葛亮很明确的告诉当时投靠刘表的刘备 , 如果可以取得荆州、益州 ,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 虽然当时仍有很多刘家人佔有重要职位 , 但在诸葛亮看来 , 却只有刘备有“復兴汉室”的“大志” 。
其次 , 这段叙述告诉刘备 , 在这种大局势下 , 可以做些什么——诸葛亮指出 , 荆州这地方 , 是兵家必争之地 , 但其主(刘表)却不能守 , 这不是“天意”要给将军的地方吗?不只是荆州 , 益州这地方也是高祖(刘邦)开创帝业的重要根据地 , 如今却没有名主领导 , 这难道不也是“天意”要赐给将军的地方吗?
第三 , 诸葛亮同时分析了“荆州”和“益州”在“地理条件”上可以运用的地方——如果取得这两个地方后能够好好经营 , 等到时机来临 , 就可以同时出兵 , 那时北方百姓又怎会不夹道欢迎军队的到来呢?
第四 , 诸葛亮为刘备打气 , 说刘备确实有“将才” , 又是“帝后” , 名声四海皆知 , 未来还是颇有可为的 。
最后 , 当然是等待刘备的决定了——而当时的刘备应该是吃下了定心丸 , 完全接受了诸葛亮提出的建议 , 等待时机 , 找到“实行的方法” 。 也许是这样 , 关羽和张飞对于刘备如此採信诸葛亮颇不以为然 , 但是 , 信心大增的刘备告诉两位结拜兄弟 , 我找到诸葛亮 , 就像鱼找到水一样 , 所以 , 请两位兄弟别再多言了 。
就这样 , 原本一度在荆州无所作为 , 开始怨嘆自己“髀肉復生”的刘备 , 因为诸葛亮的这一席话 , 又重新打起精神、觉得人生还有很多事可以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