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什么高原

“青藏高原”又被称之为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第三极的别称叫法,高原反应强烈 。那么您知道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是多少米吗,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变又是怎样的?下面不妨快来了解看看吧!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什么高原】青藏高原(中国)平均海拔4000~5000米
青藏高原介于北纬26°~39°,东经73°~104°之间,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横断山,北界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除西南边缘部分分属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及缅甸等国外,绝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 。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变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 。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今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 。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 。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今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今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 。
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 。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印度板块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 。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 。
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 。一万年前其上升速度曾达到每年7厘米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
青藏高原的地质环境
地质构造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冈底斯、喜马拉雅、羌塘-昌都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大致以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为界 。
高原北面的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构造带等属于欧亚古陆南缘的构造带,在早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上,发育了早古生代优地槽,加里东运动使地槽回返,形成褶皱基底,晚古生代转化为稳定的盖层 。
高原南面的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在中晚元古代结晶基底上整合递变,从早古生代开始发育了地台盖层,海相沉积一直延续到始新世,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广泛发育了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和冷水型生物群,是冈瓦纳古陆北缘的微陆块 。
地层结构
青藏高原被若干条板块缝合带分为7个地层区 。祁连地层区:主体由中下元古界结晶片岩组成的结晶基底和由下古生界变质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夹变质碎屑岩组成的褶皱基底构成 。柴达木地层区:被厚达6000~7000米的新生代碎屑岩所覆盖,基底岩系包括中下元古界结晶片岩和下古生界巨厚的中酸性火山-沉积变质绿片岩系 。昆仑地层区:由下中元古界片岩、片麻岩、下古生界绿片岩和上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组成 。巴颜喀拉地层区:在东昆仑-西秦岭以南,龙门山以西与金沙江之间,以广泛出露三叠系复理石砂板岩为特征 。羌塘-昌都地层区:介于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之间的广大地区 。冈底斯地层区:介于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的广大地区,中上元古界结晶岩系零星出露,叫念青唐古拉群和南迦巴瓦群 。喜马拉雅地层区:中上元古界结晶片岩沿高喜马拉雅出露,称珠穆朗玛群和聂拉木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