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故事:古时候中国人做乘法

小编来今天给同学们带来的趣味数学故事是:数学故事:古时候中国人做乘法 。
每天10分钟头脑大风暴,开发智力,培养探索能力,让你成为学习小天才 。
故事适合年级:小学【数学故事:古时候中国人做乘法】趣味小故事:古时候中国人做乘法,有一种类似于竖式的方便算法,叫做铺地锦 。
在中国古典文学长篇小说《镜花缘》第79回里,就有一段利用铺地锦求圆周长的故事 。
在小说中,有几位小姐妹聚在一起谈论数学 。其中一位名叫青钿的,指着面前的圆桌,问道:请教姐姐,这桌周围几尺?
被问的人叫做米兰芬,她向身边的宝云要过一把尺来,量出圆桌面的直径,是三尺二寸 。然后取笔画了一个铺地锦,画完后,回答说:此桌周围一丈零零四分八 。(1米=3尺,1丈=10尺,1尺=10寸)

数学故事:古时候中国人做乘法

文章插图
在图1里,左边是《镜花缘》书中画出的铺地锦,右边是我们把它改写成现代记号以后,得到的乘法竖式 。
从图中可以看出,铺地锦是在一个大的长方形里面,画了些纵横格子线,还画了连结方格对角的斜线,形状有点儿像铺在房间里的地毯,所以形象地叫做铺地锦 。
通过将图中左边的铺地锦和右边的乘法竖式对照,可以看出,虽然它们一个是中装,一个是西装,形式不同,实际内容却几乎完全一致 。
竖式中的被乘数和乘数,在铺地锦图里,分别写在大长方形边框的右边和上边 。大长方形的4条边中,右边的和上面的两条,相当于乘法竖式里的第一道横线 。
在竖式里,撇开小数点不管,用乘数的各位数字2和3分别去乘被乘数314,得到的628和942,各写一行,行自为战 。所得的各行,顺次向左错开一位,然后上下对齐相加 。
在铺地锦图中,大长方形里面竖的两排格子,自上而下,顺次写着用乘数的每一位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得到的6、2、8和9、3、12,这些位与位的乘积,每个各占一格,格自为战 。所得的这些格子,纵横对齐排列,沿对角斜线错位相加 。
【数学故事:古时候中国人做乘法】在竖式的第二道横线上面画了3个小圆圈,这是在运算过程中,进位时做的记号 。这些小圆圈记号在铺地锦里也有反映,表现为左边竖排3格斜线上面的3个一 。
竖式里的最后得数10.048,在铺地锦图里,是在大长方形边框的左边和下面,从左上往下,再往右,连起来读 。大长方形的左面一条边和下面一条边,相当于竖式的第二条横线 。
画完了铺地锦图,相当于写完了乘法竖式 。所以,《镜花缘》里的米兰芬画完铺地锦后,就能说出圆桌的周长是1丈零 4分 8厘(3.35米) 。



更多小学趣味数学故事,可以微信搜索qwshuxue或者中小学趣味数学,获得更多趣味数学故事的文章 。

相关推荐:数学故事:节目助兴
来源: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客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