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汉初三杰,为啥萧何功居第一,运筹帷幄的张良却要躲避富贵?

这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
“飞鸟尽 , 良弓藏;狡兔死 , 走狗烹” , 西汉初年的“三杰”命运迥异:封王的韩信被杀;论功第一的萧何使出浑身解数应对刘邦的猜忌 , 甚至不惜拿好友韩信当投名状;只有张良没有遭受过来自帝王的政治打击 , 这是因为他深知“日中则移 , 月满则亏”的道理 。
同为汉初三杰,为啥萧何功居第一,运筹帷幄的张良却要躲避富贵?
文章图片
公元前201年 , 刘邦“伪游云梦擒韩信”后 , 着手分封功臣 。 对于张良 , 他给予了特殊优待:“使自择齐三万户” 。 这是什么概念?
根据过去千百年形成的认知来看 , 当时最好的地盘是长安所在的关中 , “形胜之国 , 带河山之险 , 县隔千里 , 持戟百万 , 秦得百二焉” , 即秦地比其他地方好一百倍 。 其次就是齐地 , “夫齐 , 东有琅邪、即墨之饶 , 南有泰山之固 , 西有浊河之限 , 北有渤海之利 , 地方二千里 , 执戟百万 , 县隔千里之外 , 齐得十二焉” , 齐地比其他地方好十倍 。
因此 , 在分封功臣前 , 大臣田肯就劝说过刘邦:“非亲子弟 , 莫可使王齐矣” , 富饶险要的齐地 , 必须要由皇室自己人掌握 。
由此可见 , 刘邦就是让张良在全国第二优越的地方享受三万户的爵邑(即三万户上交的税收归张良) , 可谓给足了里子和面子 。
同为汉初三杰,为啥萧何功居第一,运筹帷幄的张良却要躲避富贵?
文章图片
自古以来 , 每当王朝更迭时 , 总能涌现出一大批在各领域呼风唤雨的顶级英杰 , 他们甘冒风险、九死一生 , 无非是奔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来 。 而此时刘邦开给张良的待遇 , 可谓完全吻合了乱世英豪们的人生理想 。
但张良却婉谢了这份殊荣 , 只是要求把当初他们二人相遇的留地当做自己的封邑 , 论质论量 , 都无法与齐地相提并论;
但即使对留侯这一爵位 , 张良最终也想尽办法推掉 。 公元前195年 , 他找到刘邦、请求退休 , 表示从此“愿弃人间事 , 欲从赤松子游耳” , 成了一位看破名利、云游江湖的世外高人 。
与张良相反 , 萧何位居第一批受封功臣的第一位 , 力压战功显赫的曹参 , 并且还享受了“剑履上殿 , 入朝不趋”这一“权臣”级别的殊荣 。
同为汉初三杰,为啥萧何功居第一,运筹帷幄的张良却要躲避富贵?
文章图片
同为汉初三杰 , 面对功名利禄 , 张良、萧何的选择为何相差如此巨大?原因有两方面 。
第一 , 萧何功臣集团的“自己人” , 张良不是 。
公元前201年 , 刘邦分两批次 , 共封约40人为列侯 , 自此以后 , 刘姓封王、功臣封侯 , 他们共享权力 , 遂成汉初政坛规则 。 由于他们大多出自沛县 , 而且几乎都是平民身份 , 因此得名“布衣将相” 。 萧何就属于这一群体 。
同为汉初三杰,为啥萧何功居第一,运筹帷幄的张良却要躲避富贵?】但张良却是一个“异类”——他是战国时韩国王室贵胄后裔 。
古往今来 , 所有存在利益的地方 , 都会有派系、山头之争 , 目的不外乎党同伐异、尽量为自己攫取最大权益 。 而区分圈层的指标 , 自然是出身、阶层、是否有共同经历等等 。 鉴于西汉初年的皇室、刘氏诸侯王、开国元老们大多都是乡里乡亲 , 这些“自己人”毫无疑问牢牢占据了核心权力 , 他们不允许一个圈子之外的人骑在自己头上 。
作为深谙中国人情世故哲学的智者 , 张良看穿了其中利害关系 , 故而多次推脱富贵 , 只有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 才能避免让自己成为大多数人的众矢之的 。
同为汉初三杰,为啥萧何功居第一,运筹帷幄的张良却要躲避富贵?
文章图片
后来萧何的遭遇更是证实了这一点 。 虽然是沛县元老之一 , 但在权力分配这种核心利益面前同样危机四伏 。 看似波澜不惊的分封 , 实际上蕴含着刘邦制衡臣下的小九九:
汉随秦制 , 爵位与军功挂钩;因此众人都认为曹参当位列第一 。 但刘邦却执意抬高毫无战功的萧何 , 甚至煞费苦心地把萧何比作猎人、曹参比作猎狗 。 但他的真实意图 , 更像是刻意把萧何这种文臣摆在军功集团的对立面 , 制造矛盾、让两派互为角力 , 自己从中操控制衡、坐收渔利 , 还可进一步保证刘氏诸王的地位 。
沛县元老们之间的关系尚且如此复杂 , 假如张良贪恋权位、投身于这场利益博弈 , 搞不好会被那些老乡们当做“外部矛盾”、首先联手做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