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上市首份年报:四年研发投入超80亿,闯进全球AI决赛圈( 二 )


此外 , 作为市场上相对稀缺的硬科技资产标的 , 商汤也被纳入有“港版纳指”之称的恒生科技指数 。 恒生科技指数追踪经筛选后与科技高度相关、市值最高的30家香港上市企业 。
根据咨询公司沙利文联合头豹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计算机视觉市场报告》 , 商汤在计算机视觉领导者象限中位列第一 , 且“增长指数”及“创新指数”双维度全面领先 。
商汤上市首份年报:四年研发投入超80亿,闯进全球AI决赛圈
文章图片
《2021年中国计算机视觉市场报告》的评分维度指标“增长指数”及“创新指数”(来源:沙利文 , 头豹研究院)
相比于互联网巨头家底深厚 , 独立AI企业砸巨额资金投入研发 , 更有破釜沉舟之意味 。
现阶段 , AI企业普遍直面“商业变现难”、“造血能力弱”、“回报周期长”等质疑 , 每一家都在承压而行 。 此时坚持对研发、专利、人才的投入 , 实则是持续巩固底层技术护城河 , 为未来谋篇 。
而要抢占先发优势、长期保持商业竞争力 , 除了不吝于研发及人才的支出外 , 如何降低AI落地的边际成本、优化生产效率问题发掘长尾需求 , 已经成为AI龙头们的核心战场 。
二、新型基建大降AI生产成本 , 透露自研云端AI训练芯片进程
“苟日新 , 日日新 , 又日新 。 ”
这是商朝开国之君商汤刻在沐浴器皿上的箴言 , 意思是如果能一日新 , 就应保持天天新 , 新了还要更新 。
三千多年后 , 以商汤为代表的AI龙头们 , 亦是基于日积月累的技术创新 , 构筑起自身的壁垒 。
但仅在算法层面的创新 , 不足以让AI真正走向标准化、通用化 。 从全球范围来看 , 先进AI模型参数量、消耗训练数据、消耗计算资源的规模都在成倍增加 。
要将AI应用推广开来 , 则需提高研发人效 , 最终大幅降低规模化生产后的边际成本 。
在探索商业落地的过程中 , 商汤很早明确了“平台型”AI公司的定位 , 即通过构建全栈的AI软硬件基础设施 , 让AI模型生产更加可复制 。
具体来说 , 其思路是把AI模型生产的全流程整合至新型基础设施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 , 将积攒的算力、算法、平台全部打包 , 实现批量的AI模型生产、部署和迭代升级 , 从而大幅降低AI的生产成本 , 将“降本增效”落到实处 。
商汤上市首份年报:四年研发投入超80亿,闯进全球AI决赛圈
文章图片
商汤新型AI基础设施SenseCoreAI大装置
这种打法的成效 , 已经直观地体现在商汤AI研发人效的提升上 。 相较于行业动辄耗时数周 , 其研发及工程团队可将开发时长缩短至数小时 。
根据IPO文件 ,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 , 商汤研发人员每人年均生产的商用模型数量从0.44个、3.45个增至5.94个 , 即两年提高了逾13倍 。
截至2021年6月30日 , 商汤已开发的商用AI模型数量尚为逾22000个 。 仅隔半年 , 这一数量增至34000多个 , 相比2020年底增长152% 。
相比同等研发团队规模的应用型AI公司 , 这种从基础设施来拉高AI生产效率的路径 , 有望长期建立起更强的竞争优势 。
在算力层 , 商汤的体系建设覆盖了从智算中心、AI集群到自研云端AI芯片 。
截至2021年底 , 有23个AI超算集群由商汤建设并投入使用 , 其总算力达到1.17EFLOPS 。 商汤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AIDC)也于2022年1月在上海临港落成启用 , 峰值算力可达3.74EFLOPS 。
商汤上市首份年报:四年研发投入超80亿,闯进全球AI决赛圈
文章图片
商汤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这是商汤攻坚下一代通用AI技术的算力底座 , 是全球最大的AI超算之一 , 获得上海市经信委授予“上海人工智能融合赋能中心”的称号 。
对内 , 商汤AI大装置的所有软件平台及服务均将运行在AIDC的物理实体上;对外 , AIDC可以独立提供算力支撑 , 通过提供AI-as-a-Service服务 , 支持客户灵活订阅各种预训练AI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