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跟爸爸还是跟妈妈?心理师:父母不该对孩子说的三句话

心理师在为个案做咨询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人的童年创伤是因为父母曾说过某些说,而文中三种语言是伤害最深的??如果你的童年有伤,看完后可以试着治愈,伤痒累累的你 。
如果你还记得小时候父母或长辈们跟自己说过的说,不知道那句话会是什么?
当我回顾心理咨询工作里头,由个案所报告的关于大人们所说过的,往往都是最伤害他们的说,每每只要回想起,前一秒仍在的理智线便立即断掉,泪流不止 。
我不认为每个父母或大人们在说这些说的时候,都是带着恶意、负面情绪、或某种扭曲的认知 。

然而,这些说语在小孩心里确实造成了创伤效应,或成为凝聚创伤的固着点,因此我认为很值得当父母的去谨慎自查、当小孩的去疗伤自愈 。
我试着归纳出三句经典的,并说说他们的故事──
一、「如果爸妈以后要分开,你要跟爸爸还是跟妈妈住?」「民主」虽然某程度代表「选择」,但在父母离异时并不一定适用 。选择的问题不在于小孩跟谁比较亲近,而是在于这个选择对他来说太过残酷,仿佛选了一方,就得放弃另一方,但小孩不想做选择,他想哪里都要 。
有一位女性个案,她最讨厌在伴侣关是中被问:「如果我跟你妈掉到海里,你会先救谁?」之类的问题,她的焦虑与泪水显然超出正常值,却不懂为何 。
在我的引导下,她回忆起小时候被吵着要离婚的父母问:「你要选爸爸还是选妈妈?」但她痛哭地说到:「手掌手背都是肉,而且我只是个小孩,你要我怎么选!?」
女士的父母最终没有离婚,但这个「你要选择谁?」的童年伤口已经烙印在她心中,造就她有严重的「选择障碍症」而常常陷入焦虑之中 。
你要跟爸爸还是跟妈妈?心理师:父母不该对孩子说的三句话

文章插图
图片|Photo by
另外,即便小孩跟父母某一方比较亲近,也不代表他就会选择他(她),因为小孩的内心无比复杂、为了守护父母而甘愿自我牺牲的 。
一位男士从小就不喜欢凶巴巴又情绪不稳定的妈妈,而亲近会保护自己的爸爸 。但在父母离异之际,他却选择了妈妈 。已经长大成人的他,揭开这个多年来的秘密:
【你要跟爸爸还是跟妈妈?心理师:父母不该对孩子说的三句话】「我当时想着,妈妈比较没能力,她没有我大概活不下去,但爸爸可以一个人也活好好的,所以我当时说了要跟妈妈 。我永远记得爸爸眼里的失望,他一定很不解我为什么当年没有要跟他生活 。」
其实不是迷因「小孩子才做选择,我(成年人)全都要」所说的那样,事实往往相反:是成年人才有能力做选择,而小孩应该(有权利)全都要 。
离异中的父母多少会争夺孩子的爱与保证,也作为对伴侣的攻击,夹在中间的小孩有时候为了取悦或讨好给自己安全感的、又或者为了保护情绪最脆弱的父母,而牺牲掉自己的童年,被迫成为早熟的小大人 。
二、「你是没有爸爸(或妈妈)的可怜孩子!」有一种不幸的情况是,父母的一方在孩子出生前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而剩下来的单亲爸妈,以及小孩身旁的其他亲友,总是以一腔同情与可怜的态度,跟小孩说着:「可怜哪!一出生就没有了爸爸(妈妈)的小孩??」
长年下来,即使身旁的大人都善待这个小孩,但「你是个可怜人」的信念与情绪,也会牢牢的印记在他的潜意识里 。
一位个案每次讲起妈妈早逝后亲友们那张满载怜惜的嘴脸,都会激动地哭泣 。然而哭太多了,他也会自问:「我为何这么可怜?真的有这么可怜吗?」
法国的精神分析师多尔多(F. Dolto)就指出「没有父母」这件事在语言层面上是错误的!每个小孩都有父母,因此在给相关个案做心理治疗的时候,多尔多会坚定的说「你是有父母的小孩」以及纠正其家庭内的流通语言 。
「你是有父母的,只是爸爸(妈妈)比较早离开了」才是事实,亦只有正确说出该说的话,才可能避免大人的无心,却把小孩往「孤儿情结」的痛苦位置推去 。

你要跟爸爸还是跟妈妈?心理师:父母不该对孩子说的三句话

文章插图
图片|Photo by
三、「其实你是个意外,原本爸妈没有要把你生出来 。」佛洛伊德认为小孩最早对「性」的好奇,其中一个表现就是问父母:「我是怎样来的?」,这个问题其实伴随着「存在、价值与意义」等重要性 。
临床内外都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父母由于尴尬于解释孩子是怎样来到世上的,他们便会搪孙子的儿女「你是捡回来的/在市场买来的/石头爆出来的」之类的话,而小孩信以为真,感到十分伤心,萌生出离家的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