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克究竟有多重 1千克等于多少斤( 三 )


要想测得单个原子占据的体积,就要再拿出一块试样,测量其中原子平面间的距离 。研究人员在晶体试样上车出若干条细缝,使晶体的一部分能够在保持原子平面的角方向不变的情况下,相对晶体的其余部分往复移动 。研究人员将试样放置在真空中,用波长相当短的X射线照射试样,这种X射线能够轻易在晶体内的原子平面上发生反射 。晶体移动部分和静止部分中的原子平面的相对位置如果发生变化,X射线的反射强度也会跟着变化 。根据这些变化,研究人员就能计算出,晶体中移动部分移动的距离究竟相当于多少个原子平面之间的间距 。同时,出动激光干涉仪,测出移动部分的平移距离 。又一个除法运算,得出两个原子平面的间距,也就是晶胞每条边的边长(以米为单位)之后,再结合相关的晶体结构知识,就能得到单个原子占据的体积大小 。
最后的工作落在硅晶球上 。为了测出它的体积,研究人员必须测量出平均直径,而且误差要控制在1个原子的直径之内 。首先,他们将晶球置于真空中,小心翼翼在晶球相对的两侧,相向发射已知频率的激光,并收集从晶球表面上反射回来的激光,据此可以确定由晶球挡住和没有晶球挡住时激光的光程差(以波长为单位) 。由于光的波长等于固定不变的光速除以已知的激光频率,由此就能得出以米为单位的晶球直径 。考虑到这个晶球距离理想球体仍有极微小的偏离,以及表面光学特性的影响,还需要对结果略为校正 。
测量硅晶球的质量也不简单,计量专家拿出常规天平和配重(tare mass),采用一种名为替换称量法(substitution weighing)的方法 。先把晶球放在天平的一端,在另一端放上配重,观察读数;然后用一块质量经过国际千克原型校正的1千克砝码替换晶球,再次观察天平计数 。只要替换时小心谨慎,使天平丝毫不受替换的影响,那么根据天平的两个读数之差就能得出晶球和现行质量标准之间的差距,进而确定晶球的质量 。测量过程中,配重的质量不需要测定,只要保持恒定即可 。这种称量法可以排除称量过程中因天平两臂长度有细微差别等因素造成的误差 。
所有需要的数据都已测量完毕,只要简单运算就可以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这一方案原理上说来简单,但真正实施起来却举步维艰,因为它对精度的要求极高 。实际上,这项工作非常复杂,成本又高,因此,没有任何一家计量机构愿意独自完成整个任务 。最终奥地利、比利时、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和英国等地的众多实验室决定共同承担这项任务——这个实验室网络被称作“国际阿伏加德罗协作组织”(International Avogadro Coordination) 。目前,这个组织对天然硅晶球的测量分析已经基本完成,得出了1千克晶球内所包含的原子数目,精度接近千万分之三,但这样的精度还不能让科学家们满意 。为了达到更高的精度,他们正在着手打造1个几乎完全由一种硅同位素(硅28)构成的晶球 。制造这样一个晶球,将耗费125万~250万美元,还要动用过去俄罗斯用来制造武器级铀的气体离心机来提纯硅原料 。阿伏加德罗协作组织的目标是将最终结果的不确定度降到亿分之二以下 。
“称出”能量
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转换公式E=mc2,把质量和能量这两个概念从根本上联系起来 。这一原理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定义千克的另一条途径:用等效能量来定义质量 。然而,与统计原子数目的方法一样,这个方案也存在相当大的缺点 。例如,质量直接转化为能量的过程,会释放出大量的原子能 。所幸,我们还有更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克服能耗带来的问题——对传统的电能和机械能(或机械功)加以比较 。
为了让大家对这一方案可能遭遇的困难有个大概的印象,我们试想用1台电机来提升1个质量为m的物体(其实就是克服重力使物体上升) 。在理想状况下,输入电机的所有能量都应该用来增加物体的势能(即电能转化为势能) 。因此,只要知道输入电机的电能E、物体移动的垂直距离d和重力加速度g,就可以利用公式m=E/gd计算出质量(测量地点不同,重力加速度也有细微变化,所以必须用精密重力仪非常精确地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电机和系统的其他部分不可避免地存在能量损耗,精密测量几乎是不可能的 。虽然研究人员曾尝试过利用超导悬浮物体来进行类似的实验,但还是很难让精度超过百万分之一 。
大约40年前,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的布里安·基布尔(Bryan Kibble)设计了一个方案——现在被称作瓦特平衡法(watt balance,也叫瓦特天平),可以通过测量“虚功”来绕过能量损耗的问题 。换言之,只要设计一个相当精巧的两步操作,科学家就能排除原本看似无法避免的能量损失 。这个方案用约瑟夫森效应和量子霍尔效应来精确测量电阻(单位为欧姆)和电势(单位为伏特),使标准的千克、米、秒等基本物理量联系起来 。两种效应都与普朗克常数有关,因此,借助这一方法,科学家就能以非常高的精度测量出普朗克常数的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