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词源和西方的定义

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一词最早来源于19世纪的俄国 。当初指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身属上流社会阶层,接受了西方教育,具有西方知识背景,对俄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丑恶与不合理持强烈批判意识并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一个知识群体 。

什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词源和西方的定义

文章插图
这一渊源,导致《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知识分子”定义如下:“19世纪末期俄国的知识分子,是中产阶级的一部分,他们受现代教育及西方思潮影响,经常对国家落后状况产生不满,知识分子由于对社会、政治思想有强烈兴趣,而沙皇政权的专制独裁和残酷镇压机构使他们感到沮丧,于是在法律界、医务界、教育界、工程技术界建立了自己的核心,但包括了官僚、地主和军官 。……这个阶层为20世纪早期俄国革命运动奠定了领导基础 。”
“知识分子”(intellectual)的第二个来源跟1894年法国的德雷福斯事件有关 。德雷福斯上尉遭遇不公,引起了左拉、雨果等在内的一批具有正义感与社会良知的人士的义愤,他们站出来为德雷福斯辩护,于1898年1月23日发表了一篇名为《知识分子宣言》的文章,因而被他们的敌对者蔑视地称为“知识分子” 。
什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词源和西方的定义

文章插图
从法国的源头来看,知识分子一词一开始是贬义的 。他们浪漫、自由、受过教育、拥有理想与热情,个人生活上可能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喜欢在公众场合高谈阔论,以社会良知为自己的担当,批判社会,讴歌光明,大都左倾 。比如雨果,1861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以后,他曾发表著名的抗议信,信中直接把自己的国家骂作强盗:“有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另一个叫法兰西,野蛮地焚毁了这一东方艺术的瑰宝……”
我们一般的意识,都只看到雨果对中国的友情与同情,却很少有人看到,法国这个“强盗政府”对知识分子们的宽容 。中国历史上也有对外战争,比如隋唐远征高丽的事儿,但是从没有听说中国哪一个知识人站在他国的立场上说话的,有的只是基于劳民伤财劝谏中国皇帝的所谓爱国爱民的忠贞之举 。中国只出了一个为李陵投降匈奴说话的司马迁,还被皇上给阉了 。
当然大家会说,19世纪都是外国欺负我们,中国当然不会出现雨果那样的咒骂自己的国家替他国鼓与呼的角色 。好,这样解释,恰好能给我们一个面子 。但是私下里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也许这就是中国知识人与西方知识分子的一个区别?历史不能假设,如果19世纪中国大门不被西方人叩开,而是中国继续敲打周边国家大门,那么,中国的文化土壤里会不会出现雨果式的视政府为强盗的文人?
什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词源和西方的定义

文章插图
(二)西方学者对知识分子的概念界定
著名的知识分子研究专家爱德华?希尔斯(E.Shils)把知识分子定义为任一社会中颇为频繁地运用一般抽象符号去表达他们对人、社会、自然和宇宙的理解的人 。
路易斯?科塞更明确宣称,大学教授也不一定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必须是“为了思想而不是靠了思想而生活的人” 。
美籍阿拉伯裔文化批评家艾德华?萨义德的界定是:“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向’公众以及‘为’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信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在扮演这个角色时必须意识到其处境就是公开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对抗(而不是产生)正统与教条,不能轻易被政府或集团收编,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代表所有那些惯常被遗忘或弃之不顾的人们和议题 。知识分子这么做时根据的是普遍的原则:在涉及自由与正义时,全人类都有权期望从世间权势或国家中获得正当的行为标准;必须勇敢地指证、对抗任何有意或无意违犯这些标准的行为 。”
福柯的概念:“知识分子的工作不是去塑造他人的政治意志,而是通过他在自己研究领域的分析,对那些自说自话的规则质疑,去打扰人们的精神习惯、他们行事与思想的方式,去驱散那些熟悉和已被接受下来的东西,去重新检验那些规则和体制,在这一重新质疑的基础上(他在其中完成作为知识分子的特殊任务),去参与政治意志的形成过程(他在其中扮演公民的角色) 。”
萨特举例说明:当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进行核试验研究时他不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当他在反对核战争的请愿书上签名时就是一个知识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