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论赵孟頫的书画艺术成就与董其昌的“矛盾”
一、董其昌的“矛盾”
文章图片
明董其昌仿赵孟頫秋山图107.1cm×46.4cm纸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日前展览的“丹青宝筏—董其昌艺术大展”共展出了董其昌及相关作品一百五十余件 , 其中不仅出现了赵孟頫的作品 , 还有董其昌仿赵孟頫创作的《仿赵孟頫秋山图轴》(上海博物馆藏) 。 我们知道 , 董其昌曾多次临摹、仿作赵孟頫的画 , 现存作品还有《仿赵孟頫秋江图》(故宫博物院藏)《仿赵孟頫林塘晚归图》(福建博物院藏)等 , 足见董对赵的取法 。 但当董其昌重新排定“元四大家”时 , 他却显示出某种矛盾的心理 。 首先 , 他看不起汉人赵孟頫给元廷做官 , 故不将之归入“大家”之列 , 在“南北宗论”里也对赵只字不提 。 但同时 , 董其昌又表现出对赵孟頫的某种推崇 , 如他自己所言 , “吴兴当为元人冠冕”“始知吴兴之不可及也” 。 这种矛盾究竟是为何?
徐复观先生认为:“在董其昌的南宗系统中 , 实存心打击了赵松雪(1254—1322)的地位……他在董其昌的南画系统中 , 应当有最重要的地位 。 董其昌的抑赵 , 是出自明代士人一般虚?之气 , 所以我不能不为之辩 。 ”李铸晋先生则说:“在他之前 , 文人画从来都被看作是理论高于画风 , 现在有了他的综合 , 元初时遂成立了文人山水画的确定风格……在这发展中 , 赵孟頫为后代的画家开辟了新的途径 , 特别是元末的山水四大家 , 和明代吴派 , 更为三百年后的董其昌的画论定下基础 。 ”这些论述皆可为董的矛盾作注 。
笔者认为 , 赵孟頫的“特殊价值”就在于其继承了中国书画的入古出新传统 , 又为元明书画摆脱宋人窠臼提供了形而下的解决方案 , 并直接影响了董其昌的书画理论与创作 。 而董其昌的矛盾心理 , 其实也统一于对赵孟頫的认可 。 以下 , 笔者将具体从宋元之际赵孟頫所寻找的书画道路 , 以及董其昌对这道路的看法两方面来论证此一观点 。
二、赵孟頫的道路与董其昌
关于赵孟頫 , 宋濂有高度评价 , 他认为明代道学家们对赵失节仕元的批评 , 是“腐鼠败豚 , 何能病公” 。 同时给了赵在画史上“雄鸣一代 , 照耀古今”的地位 。 高居翰认为赵孟頫“改变了中国山水画的整个发展方向” 。 那么 , 宋元之际赵子昂的山水画到底风格上有什么重大突破 , 并且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中国山水画的整个发展方向 , 董其昌在著述和行动中又是怎样继承的 , 笔者在此处试以具体论证之 。
1.逸之品格:写心中的理想山水
赵孟頫的开创性 , 一方面就体现在他的“逸韵” 。 元代艺术风格的一大特色就是“逸” , 这与元代儒者的归隐风气有关 。 元庭虽屡次表示对儒生的关怀 , 但毕竟杯水车薪 , 广大文人艺士处在被冷落、被歧视的边缘地带 , 生命安全都被威胁 。 现世对文人 , 乃至汉人群体而言 , 都是牢笼般的存在 , 禁锢着肉体和心灵 。 但越是遭到禁锢 , 人就越追求自由 , 当时文人多选择从精神上寻找寄托 , 于是重自然、隐逸的道易思想 , 以及佛教禅学 , 在此时重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 重神似 , 轻形似;重自然 , 轻精妍;重山水 , 轻人伦 , 超然解放的“逸”格艺术就这样产生了 。
赵孟頫就在这时代变迁中成为艺术的关键人物 。 他的人生际遇与艺术心灵存在着激烈的矛盾 , 正是这种矛盾 , 激发了赵孟頫卓越的书画成就 。 作为一位深受儒道释思想濡染的文人 , 赵孟頫终生在“隐”与“仕”之间徘徊 , 而“仕”与“隐”的矛盾 , 正是彼时文人的普遍矛盾 。 赵孟頫入朝为官 , 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 使他经世致用的愿望破灭 , 因此想从中逃出 , 却又并不可能 , 隐退愿望日益强烈 , 到了晚年终于寄情山水 , 全是由一“逸”字 。 《罪出》一诗便是最好表达:“在山为远志 , 出山为小草 。 古语已云然 , 见事苦不早 。 平生独往愿 , 丘壑守怀抱 。 ”
- 【古籍】犹如“天书”,罕见西夏文敦煌遗书曝光
- 「黄帝」古籍中发现黄帝战蚩尤的历史真相,其中隐藏着史前文明的终极秘密
- 古籍▲薛磊:蒙金战争时期干支纪年官印新考
- 李建成@敦煌发现一本神秘古籍,揭开李建成被杀的真相,专家说:难怪如此
- 古籍@王宏斌:林则徐关于“银贵钱贱”的认识与困惑
- 『信不信你就是历史』苏州天天能看到ufo,UFO自古就有:盘点古籍记载的地外文明
- 『山海经』比《山海经》更加神秘的三本古籍,不仅有外星人,还有穿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