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网』“只用最好”的 007,怎么就用上了诺基亚?


来源:雷科技
要说今年受打击最大的行业 , 电影业绝对排得上前三 。 在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下 , 不少原定在 2020 年上半年上映的电影 , 都纷纷推迟到下半年上映 , 大家只好先看看预告片过过眼瘾 。
电影不能如期上映 , 除了观众与电影相关行业 , 还有另一群人同样急红了眼 , 对他们而言 , 不能按时上映的电影仿佛有着打乱市场布局的力量 , 甚至可能将今年所有的努力付之一炬 。
对 , 我说的就是手机品牌——准确来说 , 着急的是" 花钱在电影中做了植入 "的手机品牌 。
前段时间美高梅公布了 007 系列最新一部电影《007:无暇赴死》的一系列预告 , 虽然电影要等到年底才正式上映 , 但眼尖的观众在预告片中还是发现了一些小细节:007 的手机 , 已经从曾经的 Xperia 变成了现在的 Nokia 。
『砍柴网』“只用最好”的 007,怎么就用上了诺基亚?
本文插图
在影视作品中植入广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 早在 19 世纪就有品牌在电影中植入自己产品的广告了 。 007 也同样不能免俗:尤其是前几部《007》系列电影都由索尼哥伦比亚影业与美高梅联合发行 , 在索尼集团的调动下 , 片中人物使用索尼手机其实也无可厚非 。
但最新一部《007》电影改由联美、环球影业与华特迪士尼家庭娱乐共同发行 , 007 的手 , 自然也变成了 " 招租广告位 " 。
其实对于某些现代商业电影来说 , 寻找广告招商比选角和找导演更为重要的事情——没有资方 , 也不会有这部电影的存在 。 在这种大环境下 , 部分电影中广告客户对影片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力 , 比如在广告客户的要求下 , 电影可以加入专门的广告镜头 , 甚至可以让自己的产品在电影中担任重要的剧情道具 , 将整部电影变成一个 90 分钟的超长广告片 。
而且对于电影公司来说 , 只要价格合适 , 甚至可以与片方 " 达成深度合作 " 并买断整个系列的 IP , 将电影的元素印在自己的产品上 , 成为 "XXXX 电影的御用 XXX" 。
但这种 " 营销" 方式 , 真的有用吗?我觉得未必 。 甚至有些时候这种生硬的植入还会引起大家的反感 , 成为观众口诛笔伐的对象 。
比如在 2011 年上映的《变形金刚 3》中 , 某牛奶品牌通过广告中介联系上了美国好莱坞 , 并让电影中某个角色念了那句经典的台词" 等我喝完舒化奶再跟你说 " 。 虽然电影上映后不少媒体的通稿都说 " 这是一次诙谐幽默、自然恰当 " 的植入 , 但从观众的意见来看 , 这次舒化奶的植入 , 显然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负面营销 。
正因观众的喜好与看法难以把控 , 所以在影视作品中植入产品广告 , 在我看来其实是种高风险、低回报、吃力不讨好的行为 。 高风险的例子很好理解 , 几乎所有出现在《变形金刚》系列电影中的植入品牌都冒着极高的风险 , 一不小心用力过猛就会引来观众的反感 , 但为了保证广告效果 , 有些品牌还真的就喜欢这种剑走偏锋的做法 。
至于低回报 , 这点其实说得不太准确 , 毕竟通过植入广告成为爆款的产品也同样存在 , 但这些品牌更多地还是通过品牌与电影 IP 的合作 , 并在电影上映后同步推出了一系列的营销活动 , 在多方努力下才能成功打造爆款 。 但这始终是少数 , 更多时候 , 片方与广告客户为了保证广告不会引起观众反感 , 会刻意降低产品的曝光程度 。
电影或电视剧一般都有服装或电子产品的赞助 。 这里继续以好莱坞广告大片《变形金刚 3》为例 , 服装品牌美特斯邦威与电脑品牌联想同样是片中的广告客户 。 与某牛奶品牌不同 , 这两个品牌并未在电影中过多强调自己的品牌与产品 , 这种低调植入的品牌转化率 , 自然也不够理想 。
硬式植入效果差 , 软式植入起效慢 , 品牌还不如直接绕过请演员代言 , 不仅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 甚至还能打打角色的擦边球 。 所以最近几年 , 我们也能看到不少品牌绕过电影 , 直接与演员签订代言协议的例子 。 那么为什么还有手机品牌愿意花钱 " 投电影 "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