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趣味故事:数学历史故事:来看看我们日常生活的数学起源
《数学历史故事》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有关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起源,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0到9排列出不同的数字,简单的四则运算......这些都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的,那么关于这些知识的起源,你们了解多少呢?和阿尔法趣味数学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科学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它自身发展的历程 。前苏联科学院院士A·H·柯尔莫戈洛夫曾把数学发展史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前期产生自然数概念、计算方法和简单的几何图形,后期出现数的写法、数的算术运算、某些几何图形的运用,解答简单的代数题目;第二个阶段逐渐形成了初等数学的分支,即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第三个阶段建立了解析几何、微积分、概率论等学科;第四个阶段出现计算机学科,以及应用数学的众多分支、纯数学的若干问题的重大突破等 。我国数学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有它卓越的贡献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用绳结表示事物的多少,在彩陶中绘有大量的直线、三角、圆、方、菱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对称图案,在房屋遗址的基地上,亦发现几何图形,表明远古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数和形的概念 。发展到现在,我们早已不再用绳结来计数了 。早在13到14世纪,阿拉伯数字就流传到了我国,但是由于我们有“算筹”,所以阿拉伯数字在20世纪初才开始在我国慢慢推广使用 。阿拉伯数字作为如今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 。正因阿拉伯人的传播,成为该种数字最终被国际通用的关键节点,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 。那我们接触的最基本的四则运算是怎么来的呢?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号,因为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几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别看它们这么简单,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加减号“+”,“-”,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 。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 。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 。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 。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等号“=”,最初是1540年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瑞柯德开始使用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号,因为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几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 。别看它们这么简单,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 。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 。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 。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 。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广泛采用 。以符号“×”代表乘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 。他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 。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 。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 。除法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 。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 。至此,四则运算符号齐备了,当时还远未达到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程度 。以上就是阿尔法趣味数学整理的有关于数学历史故事:来看看我们日常生活的数学起源的全部内容了 。下一篇《古希腊数学的兴衰》
- 数学趣味故事:数学历史故事:古希腊数学的兴衰
- 数学趣味故事:数学家的资料库:法国优秀的五位数学家
- 数学趣味故事:数学历史故事:看看英国厉害的五位数学家
- 数学趣味故事:数学家的故事:德国著名的五位数学家
- 数学趣味故事:数学历史故事:欧洲大陆的数学发展
- 数学趣味故事:数学家的资料库——十二星座与数学大家
- 数学趣味故事:数学历史故事:数学强国法兰西
- 数学趣味故事:数学家的小故事:拿破仑的老师拉普拉斯
- 数学趣味故事:数学历史故事:阿拉伯不止有一千零一夜
- 数学趣味故事:数学家的小故事:十大天才数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