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吴文俊的采访故事


数学家吴文俊的采访故事

文章插图
【数学家吴文俊的采访故事】
数学家吴文俊
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1919年5月12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嘉兴,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吴文俊毕业于交通大学数学系,1949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陈嘉庚科学奖获得者,2001年2月,获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01
吴文俊对我国古代数学投入了巨大精力,这或许源于他的理念:数学应该主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 。而我国古代数学恰恰具有这一传统 。
“数学要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这应该是主要目的之一,不是什么抽象理论 。”吴文俊说,中国的数学是从实践经验中来,“国外欧几里德的数学理论,之乎者也”,在专业研究中,“我们不能跟着这个方向走” 。
但他并不反对在主要进行基础教育的中学阶段设置欧几里德几何课程 。“通过直观,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很有价值的,”吴文俊说,自己也曾从中受益 。
谈到课程设置,吴文俊显得很谨慎:“这个问题就复杂了 。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搞得不适当是要闯大祸的,贻误子孙 。需要经过充分讨论来解决,不能凭一个人的主观愿望来下结论 。”
但与之前的谨慎形成对比,当谈及目前中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一个现象时,吴文俊的态度十分强硬:“奥数?这是害人的!对数学起不到好的作用,是害数学、害人的、要不得的 。”他一边说,左手用力往前连连挥动,仿佛面前真有一个“奥数”实体存在,要把它用力推开 。
“奥数要不得 。哪有数学的奥林匹克?没这事!”吴文俊用十分肯定的语气强调他的观点 。
数学研究:“不要总跟在别人后面跑”
“60岁是最成熟的时候,应该越来越厉害,怎么能退出历史舞台呢?不应该这样子 。60岁应该是工作开始的时候,经验比较丰富,学识比较丰富,应该是大有可为的时候 。”吴文俊说 。
吴文俊少年成名,在留学期间就做出了世界级的学术成果 。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方面 。而后者,是他57岁才开始涉足并最后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
在回答保持学术生命长青的秘诀时,吴文俊笑着说:“我也说不清是什么,自然而然过来了,并没有费劲 。反正就是一点,不要跟在别人后面跑,应该有自己的创新 。”
他对我国年轻一代的数学家充满了信心:“我想不用我来说什么希望 。他们会提出自己新的主张,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不用我担心,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往这个方向走 。”
至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他说:“至少在三国的时候,我们国家就已经发生微分的运算了,这是很难想象的 。我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
02
吴文俊的研究工作涉及数学的诸多领域,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