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陈景润中学成才故事


数学家陈景润中学成才故事

文章插图

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男,汉族,无党派人士,福建福州人,当代数学家 。
01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 。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 。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 。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 。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 。……”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
02
陈景润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 。20世纪50年代对高斯圆内格点、球内格点、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作了重要改进 。60年代以来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研究,1966年5月证明了命题“1+2”,将200多年来人们未能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结果被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其后他又对此作了改进 。
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 。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6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 。
【数学家陈景润中学成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