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充值可退第一案 北京头条

#未成年人充值可退第一案# #北京头条#
『花季少女坠楼自杀!!是谁向她伸出的“推手”』
“妈妈,是我干的,我不想活着了”,这是一个女孩在坠楼自杀前,给妈妈发的最后一条短信,随后她便离开了这个世界;2020年5月6日,一名葫芦岛女孩刘歌走了,年仅14岁,一个花一般的年纪...... 。
女孩自杀的原因:皆因为刘歌在一个月内,给一款游戏充值108笔,总额高达61678元,而目的就是为满足游戏世界里的某一个浮夸的愿望 。当她清醒后,在后悔和害怕的复杂心理情绪下,她选择了永远的离开这个世界...... 。
我相信任何一个父母,看到发生这样的悲剧,心里都是非常沉重的 。
老葛作为一名父亲,心里同样非常复杂,同时我也在反思造成这场悲剧发生的根源在哪?老葛,没有权利追究任何一方责任,但是作为父母,不断反思,不断改善,才能阻止悲剧发生,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
一、家庭原因
孩子的文化教育主体是在学校,但是思想教育主体,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家庭,或者是与他朝夕相处的家庭成员 。作为家长,该怎么正确引导孩子的思想发育呢?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代,侧重点也就不一样 。
1.从小应该给孩子树立金钱概念
我们从实际出发去思考,应该让孩子尽早明白,世上任何物质的获得,都需要通过金钱去交换的;换句话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
请不要误会,我并不是推崇金钱至上的理念;只有让孩子明白所有他想要的东西都需要金钱进行交易,才能让他们更快的懂得“物有所值”的概念 。
“花6万多块钱,去买一个虚拟空间里的什么物品”,这种“赔本”买卖,也就有可能不会发生了,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了 。
2.尽快让孩子知道父母赚钱的不容易
去年,我和儿子去某饭馆打包外卖,在拿完外卖往回走的的时候,由于不小心,里边最贵的一个菜掉地上,撒了一地,心里不免有些可惜;这时儿子突然跟我说了一句话,把我逗乐了:爸爸,我有一个好主意,你再花一百多块钱,再去买一份不就得了?是的,当时不到6岁的他,只知道钱能买东西,但是并不知道,钱是如何来的?
孩子只知道钱可以换东西,但是不知道钱是如何能获得的,所以花钱自然就不会考虑父母的辛苦 。
3.个人建议父母,不应该给与孩子太多的“财务自由”
悲剧里的女孩,居然通过微信擅自花掉6万多元;这在老葛看来,是难以理解的;孩子的心理活动,我能理解,毕竟我小时候,也曾“偷”父母的钱,去游戏厅玩游戏 。那不能说孩子不好,只能说明孩子在这个年纪,自控能力还不能达到大人的标准 。
父母在信任孩子的基础上,给与孩子一定金额限制的零用钱,是无可厚非的;但不是完全放权,让孩子直接就能刷到自己的账户;当然,老葛仅仅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并不是什么有钱人,也许,“有钱”人的世界,老葛不懂,贫穷限制了老葛的想象力 。
二社会原因:
现在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很多手机游戏都做的非常有吸引力,并且也具有很多创造商业价值的潜力 。老葛也曾经为了某款手机游戏,花过几十块钱 。
但是,我不清楚,为什么这些游戏不能在用户注册时,设定门槛,例如:未成年人在玩游戏时,就应该阻止他们参与大金额金钱交易的活动,因为未成年人是没有赚钱的能力的 。
还有,社会上某些部门能不能对于游戏开发,监管更深一点,很多游戏里的什么“装备”,甚至要花上万元,或者更多 。而这个装备他有成本吗?没成本,凭什么卖那么贵,难道就是为了在虚幻空间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就要花现实世界里的真金白银吗?既然有价格,这个定价标准有没有依据,符不符合市场价值规律 。
玩游戏砸钱,这事在老葛上大学的时候,就有了 。但是,因为这些,发生一次次悲剧,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引起社会相关部门的关注了 。
作为社会一份子,老葛不想看到悲剧重蹈覆辙;作为父母,老葛不想看到,再有孩子因此,尽毁前程,甚至在花季年龄,离开世界 。
如果您喜欢,请您【关注】@第一代80后老葛
感谢您耐心阅读,欢迎点赞和转发
老葛愿意与您分享20年职场体验 。
【未成年人充值可退第一案 北京头条】

未成年人充值可退第一案 北京头条

文章插图
未成年人充值可退第一案 北京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