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一起穷游过的高适与李白,为何最后恩断义绝?

张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诗仙李白 , 忧国忧民奔波操劳的诗圣杜甫 , 这一对人杰足以扛起唐诗界的半壁江山 。
在历史上 , 李白和杜甫其实私交甚笃 , 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小伙伴 , 他同样也是一位名留后世的诗人——高适 。
“昔者与高李 , 晚登单父台 。 寒芜际碣石 , 万里风云来 。 ”
晚年的杜甫回忆起当年 , 字里行间依然是豪情满腹 , 肝胆相连 。
可谁能想到 , 曾经一起“看遍世间繁华”的高适与李白 , 最后却形同陌路 , 恩断义绝 。
【爱历史】一起穷游过的高适与李白,为何最后恩断义绝?
文章图片
高适、杜甫与李白
高适的名声也许没有李白杜甫那么响亮 , 但他可是个货真价实的“官三代” 。
高适的家乡是如今的河北景县 , 家世一度十分显赫 , 其祖父在唐高宗时曾生擒突厥车鼻可汗 , 官至陇右道持节大总管 , 安东都护 , 其父亲曾任韶州长史 。
但高适却没能享受到当“官三代”的快乐 , 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
, 家道中落的他一度沦落到要外出乞讨 ,
青年之后 , 就不得不自己千里迢迢
前往长安求取仕途

满腔壮志的高适原本想着自己能“二十解书剑 , 西游长安城 , 举头望君门 , 屈指取公卿 。 ”
可没想到 , 当时的唐王朝已经逐渐腐化 , “白璧皆言赐近臣 , 布衣不得干名主 。 ”属于理想青年的时代过去了 , 他不得不和无数“京漂”一样 , 失意地离开了长安 , 以农耕垂钓为生 。
【爱历史】一起穷游过的高适与李白,为何最后恩断义绝?
文章图片
想到了祖辈的戎马生涯 , 几年之后 ,
高适北上燕地从军 ,
本想在军旅之中一展平生之志 , 结果没想到人微言轻的自己还是没能在军中有所建树 , 不得已“谁怜不得意 , 长剑独归来 。 ”
此后高适
又去京师应试 ,
但依然未能博取功名 , 年近四十 , 穷困潦倒 , 可谓郁郁不得志 。
杜甫同样是一个“官三代” , 其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县令 , 其父亲为兖州司马 , 在父辈荫蔽下的杜甫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 。
他自幼好学 , 天赋异禀 , “七龄思即壮 , 开口咏凤凰 。 九龄书大字 , 有作成一囊 。 ” , 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
【爱历史】一起穷游过的高适与李白,为何最后恩断义绝?
文章图片
文艺青年杜甫的青年时期基本是在漫游天下中度过的 , 仗义疏财的他很快便结交了很多贤才 。
虽然杜甫也曾前往长安应举 , 但同样没有结果 。
开元二十七、二十八年 , 失意的高适前往山东散心 , 在汶阳与正在漫游齐赵的杜甫相遇 , 二人一见如故 , 自此成为莫逆之交 。
诗仙李白虽然纵情山水 , 但实际上一直都心系天下 , 希望能走上朝堂一展抱负 。
但一度被玄宗召见入朝的李白却亲眼见识了庙堂宫廷中的腐朽黑暗 。 备受皇帝恩宠的太监高力士因为一次李白让他为其脱靴而怀恨在心 , 遂进谗言诋毁 , 令玄宗对李白日渐怀疑 。
【爱历史】一起穷游过的高适与李白,为何最后恩断义绝?
文章图片
不为朝堂所容的李白 , 带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满腔悲愤被赐金还山 。
虽然一时失意 , 但浪漫的李白很快便振奋精神 , “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 , 整装再出发 。
在东都洛阳 , 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会面发生了 ,
失意放归的李白遇到了漫游天下的杜甫 , 文学史的青月与耀阳在这里结下了不解的友谊 。
两人相见时 , 李白已天下闻名 , 而杜甫还只是在“翰墨场”初露头角的一介布衣 , 但这并不妨碍两人结为知己 。
相见恨晚的两人没能在洛阳长待 , 依依惜别时 , “迷弟”杜甫专门写作了《赠李白》以记录两人的初次相识:
二年客东都 , 所历厌机巧 。 野人对腥膻 , 蔬食常不饱 。
岂无青精饭 , 使我颜色好 。 苦乏买药资 , 山林迹如扫 。
李侯金闺彦 , 脱身事幽讨 。 亦有梁宋游 , 方期拾瑶草 。
【爱历史】一起穷游过的高适与李白,为何最后恩断义绝?
文章图片
在诗中 , 杜甫提到了梁宋之游的约定 , 正是在这里 , 李白遇到了杜甫的朋友高适 , 三人携手共游 , 书写了一段饮酒赋诗 , 怀古论今的佳话 。
醉眠秋共被 , 携手日同行
杜甫也许是一个理想的诗友 , 但还不完全是个理想的酒友 , 年龄相仿的高适在这方面和李白更合拍 。
从开封到商丘 , 三人一路吹牛喝酒 , 且歌且吟 , 无话不谈 , 好不快活 。 他们呼鹰逐兔于孟诸 , 饮酒赋诗于琴台 , 李白特地作诗一首 , 描写他们的这一场“自驾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