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武汉的“夏至热九九歌” 夏九九歌

夏天的九九歌(老武汉的《夏至九九歌》)
老武汉《夏至九九歌》——彭湘华唱中国童谣谈武汉文化(四)
有很多关于夏至的文章,我也在玩个痛快 。
夏至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达到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 。民间有“夏至不热”、“夏至有几个头”等说法 。
虽然夏至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 。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至日也叫夏至节 。民俗有祭神祭祖、避夏住宿、吃面条、吃粽子等 。这个我们就不多说了 。


光膀子太热了 。(意大利人安东尼奥·洛卡泰利1923年5月18日-21日在武汉拍摄)
物候歌谣和谚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产物 。千百年来,它们在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冬至数九歌”最为著名 。
众所周知,《冬至九歌》至今仍是武汉不可多得的歌曲,又称《夏至九歌》,是武汉热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
和“冬至数九歌”一样,“夏至数九歌”也是歌谣和谚语的一种形式,简单、通俗、押韵、有趣 。同时,中国古代计算中有“99乘”的公式,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算术训练 。
《夏至九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 。词人陆勇的《吴家志》中有《夏至九歌》,周尊道的《银豹祭谈》中有《夏至九歌》 。有明代博物学家、诗人谢编著的《夏至五记》,清代杜编著的《古谚》 。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的百科全书《夜航船》中的《夏至数九之歌》 。
但是,在继承方面存在障碍 。清代顾铁青《贾青录》说:“‘夏至九’旧俗今未传,乃夏至以来之一日 。”根据以上文字推测,可能是“三伏说”简洁易记,更容易让人理解暑热,所以《九歌·夏》才渐渐让世人淡忘 。
1920年5月,武汉书业协会编辑出版了《汉口商业目录》及其附录《汉口指南》 。这是阑尾 。汉口指南不小 。它有200多页,内容丰富,不亚于一般的独立书 。第十章是杂记,杂记之一节是成语汇编,实际上包括了一些老武汉的谚语、俏皮话、成语等等,和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成语是不一样的 。
我在看《汉口指南》的时候,发现了一些散见于《成语集》的《夏九歌》的散句 。 后的情况如下:
从九点到二十九点,扇子不会离开你的手 。
327.冰水像蜂蜜一样甜 。
9415年,树头没有秋叶 。
九,八十一,家家玩炭棍 。
惠,读作Jρ,是木炭制成的块状燃料(武汉称板炭) 。
显然,这些都是作为民间谚语收集整理的 。东一句,西一句,意不在记“夏九九哥”,不全,缺了49、69、79、89 。


1920年5月,武汉书协编辑出版的《汉口商业目录》附有《汉口指南》 。
1998年,武汉市蔡甸区文化局组织出版了《蔡甸民歌集成》 。我在84页看到了完整的《夏至九歌》 。收藏家是许:
夏至初九,羽扇在手 。
2918年,我摘下帽子,戴上了一朵蔷薇 。
三,二十七,出门出汗 。
9436,卷席开夜 。
945年,秋如虎 。
954年,乘凉入寺 。
7613,摸摸床边的床单 。
九七二,半夜找被子 。
九、八十一、开柜取棉衣 。

1998年,武汉市蔡甸区文化局组织出版了《蔡甸民歌集成》 。
从夏至开始,算起来有9,9981天,物候发生了变化 。
武汉四季分明,各有各的风格,但并不是平分秋色 。闷热的夏天让人有“长夏苦夏”的感觉,这可能是武汉能完整保留“夏至九歌”的原因之一 。同时,考虑到武汉夏季炎热,似乎“夏至数九歌”更具有示范性的民俗意义 。
当然,保留“夏至九歌”的不仅仅是武汉,还有北京等其他地方 。湖北老河口市北郊有一座王宇庙 。2018年5月,在拆迁过程中,人们惊喜地发现,正殿的榆树梁上有一首宋墨草书的《夏至九歌》 。这也印证了“民谣不会死”的说法 。
长江后浪推前浪,每天都有新词美句被唱出 。
作者不才写了《新中式风味九九歌》,展现武汉夏天的新风貌:
我们很挑剔,我们很挑剔,
听一首热门的99歌曲 。
在1919年,一个9,
天黑了去河滩 。
天黑了,天快黑了 。凉风习习,最窄的身影,欢声笑语,载歌载舞,河流沙滩,无限景观,其间两江四岸的灯光秀尤为震撼 。
292918,
在电风扇前嚼西瓜 。
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家家户户,空打开电风扇,夏天的脸就没那么难看了 。
三三九二七,
过河玩水就是这么霸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