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他的父亲与兄弟 苏轼的父亲和兄弟叫什么名字

多个纬度看东坡之二

苏轼和他的父亲与兄弟 苏轼的父亲和兄弟叫什么名字

文章插图
“三苏”,名气很大,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我认为千年来,能与他们相比的,也只有近代的梁启超父子了 。这方面的东西暂且不说,单说“三苏”的性格、感情和仕途 。
先说苏洵 。苏洵是苏轼的父亲 。《三字经》里有“苏老泉,廿 有七,始发奋,读书籍”讲的就是这个父亲的故事 。老苏自小就不喜欢读书,喜欢结交一些斗鸡走狗的少年 。看他整日游手好闲,邻居们纷纷不解,苏洵的父亲却说,这样一个人,你是不用担心他的,可谓知子莫若父 。
老苏的丈人为眉山富豪大理寺丞,有钱有势,在把女儿嫁给他之后,才发现老苏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常常给之以鄙视之脸,没想到女婿会这样不争气 。他的妻子从富有的程家,下嫁到生活上已经捉襟见肘的苏家后,默默的承受了许多,一门心思祈盼自己的丈夫能够觉醒,为家里的生活操碎了心 。老苏的发奋,缘于一个偶然的事件,在他家租住的屋子内,“一日,二婢子熨帛,足陷于地,视之,深数尺,有大瓮,覆之以乌木板,先夫人即命以土塞之”,在家道中落的背景下,程夫人不贪非分之财,老苏不是不知道,因此他感叹折节,首次闭门读书,时年二十五岁 。
在第一次乡试未中之后,他拿出自己的几百篇旧作细读,方知“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 。”将这些旧稿付之一炬,决心从头再来 。史言“年二十七,始发奋读书” 。饱读诗书的老苏,在礼部侍郎张方平知益州之后,苏洵即与之相见,张读了老苏的文章后叹道,“这人是困于棘茨的鸿鹄” 。于是状奏朝廷,保荐他为成都学官,久而未果 。张又硬着头皮写了一封非常恳切的信给以爱才若渴誉天下的翰林学士欧阳修,说“吾何足为重,进退天下,固永叔之责也” 。欧阳修亦认为他的散文有荀子之风,人才难得 。欧阳修几经周折,在1061年8月被任命为试校书郞,为从八品,老苏辞而未就 。后被欧阳修安排为编修礼书的官员 。其时,洵年以五十三岁,阅五年而谢世,官止于是 。
老苏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事迹会进了《三字经》,不管怎么说,他的一生是成功的 。他的成功,用今天的话讲,得益于父亲的理解、丈人的鄙视、妻子的理解、本人的努力和朋友的帮助 。
在李一冰的《苏东坡传》中,用大量的笔墨写了老苏 。老苏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
他是一个率性的人 。少年不识愁滋味,一旦觉悟,则浪子回头金不换 。他是一个真诚的人 。他与张方平的友谊,是朝廷大官与一介平民的关系,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更是古代文人惺惺相惜的关系 。在与张认识不久后,苏认识到自己年将五十,还是个没有功名的布衣,求仕实已太迟 。到是为两个儿子谋取出身要紧,于是在踌躇中向张进言,“打算命二子在蜀先应乡试,如何?”张说“使从乡举,是乘骐骥而驰吕巷,未免大材小用 。朝廷设六科,所以拔擢天下的青年才俊,你的两个儿子,使从六科之选,恐怕还不够骋其足力耳” 。于是苏洵决定赴京,古道热肠的张方平还资助了老苏旅费 。他是一个耿直的人 。在一代文宗欧阳修的提携下,老苏在京声名鹊起,曾有“佳节屡从愁里过,壮心时傍醉中来”的诗句 。他上书时相富弼,说天下皆期望他有所作为,而一人欲擅天下之事,必须“政出他人而不惧,事不出于己而不忌” 。主要意思是劝他用人行政,扩大胸襟,才能做大事,成大功 。在致枢密韩琦的书中说“古者非用兵决胜之为难 而养兵不用之可畏” 。他认为韩应当严格整顿军队 。韩是与范仲淹同以文人治军,声震夷狄,人称韩范的军事家,而苏洵与他大谈兵事,富更是政坛老手,而苏洵与之讨论政治技术 。他是知无不言了,但不知韩富二人作何感想,他的一官难求,由此可见端倪 。他是一个倔强的人 。在开始修编礼书之后,老苏认为这是史家的工作,礼书乃史录,应“遇事而记之,不择善恶,祥其曲折,而使后世得知而善恶自著者,史之体也 。”而一部分朝士不以为然,他们说“祖宗所行,不能无过,若不经之事,欲尽 芟去,无使存录” 。目的是掩恶讳过,以全臣子之义,苏洵不从,径行其是 。他也是一个对子女有无限大爱的人 。两个儿子自不必说,苏洵的幼女八娘,嫁与程夫人的兄弟之子,本来是亲上加亲的好事,却因不得舅妈的喜爱,而女婿又薄情寡义,竟送了性命 。老苏痛失爱女,作文大骂岳家,并与之绝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