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需关注背后的求救信号 求救信号

SOS(专家:注意背后的SOS)
“只有打游戏才能让我暂时忘记痛苦!”在一次家庭谈话中,一个初二学生徐(化名)这样对着妈妈大喊 。
徐是个网游迷 。辍学后,她日夜与游戏为伴 。一旦受到干扰,她的情绪会变得异常激动,但随后又会非常沮丧 。同时,这个家庭的沟通和互动,在彼此情绪的影响下,变得困难 。这个时候,网游成瘾者的家庭该怎么办?
徐的情况并非孤例 。
据报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游戏玩家越来越年轻 。当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的未成年人沉迷于 游戏时,他们的身心健康会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专家认为,未成年人沉迷 游戏实际上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家长需要通过改善家庭沟通互动模式、修复家庭成员关系等方式提供“脱瘾”帮助 。
“网游成瘾”有患者画像:瘦弱、驼背、沉默寡言 。
据了解,世卫组织对 游戏成瘾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对 游戏失去自制力,在日常生活中为 游戏让路,造成持续12个月以上的负面影响 。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主任医师张芝华表示,从身体外貌来看,大多数沉迷 游戏的青少年都很瘦,驼背,并伴有指尖凸出、指关节粗大和脊柱侧凸 。人际交往中,话不多,但情绪波动很大 。“这些特征都是长时间坐着或躺着,快速敲击键盘造成的 。”
“沉迷 游戏后,大脑回路会受到影响,导致社交等功能受阻 。”张芝华说,一般公认的游戏成瘾需要具备三个特征:强烈的欲望;依赖,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有戒断反应,不让玩游戏时患者表现出烦躁 。
家庭矛盾种下“因”,网游成瘾成“果”
未成年人阿杰(化名)从小生活在离异家庭,强势的母亲控制着阿杰的一切——不准她随意交友,多次安排转学,反对报读体育院校等 。紧张的亲子关系让阿杰从高二开始就试图在网游中寻求安慰和满足,久而久之就沉迷其中 。
“很多就医的孩子都很优秀,但矛盾的家庭生活种下了沉迷 的‘因’,游戏成瘾只是随之而来的‘果’ 。”儿童心理科主任叶坚表示,青少年沉迷 游戏的诱因大多与出身家庭有关,比如父母之间长期冷战或暴力,鲍尔的到来忽视了大宝的心理感受,或者父母一方过于强势,另一方过于软弱 。“孩子不得不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发出求救信号来寻求父母的关注,或者干脆逃离现实,在游戏中寻求成就感 。"
多干预是更好的办法,父母的爱是关键 。
近年来, 、学校乃至社会各界针对青少年网游成瘾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比如提出设立青少年网游监管分级制度,在社交平台推出青少年模式等防沉迷系统 。
但在叶坚看来,社会各界多方面介入当然是好的,但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作为辅助 。“在预防‘成瘾’和‘脱瘾’的道路上,更需要家长的参与 。"
如何防止青少年暑假沉迷游戏?叶坚建议,之一家长以身作则,以“自觉不玩手机”的行为教育孩子自觉做作业,减少孩子对游戏的依赖;第二,家长可以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比如多一些亲子活动和户外活动 。第三,引导孩子自我管理,给孩子制定“玩什么,玩多久”等规则的权利,把监督的责任留给自己 。
如何为已经沉迷游戏的青少年“脱瘾”?根据叶坚的说法,患者需要经历三个治疗阶段:戒断期、康复期和消退期 。“家庭回归后期,改善家庭关系最重要 。医生会建议患者家属配合家庭治疗,改变或调整以往的家庭沟通互动模式,修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新的家庭氛围 。"
【专家:需关注背后的求救信号 求救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