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轸、徐荣、麹义三员被三国演义严重低估的大将出于某种特殊需要

【胡轸、徐荣、麹义三员被三国演义严重低估的大将出于某种特殊需要】【胡轸、徐荣、麹义三员被三国演义严重低估的大将】出于某种特殊需要,小说家们有时候会把生活中的人物向大处写、向好处写,有时候则会把现实中的人物往小处写、往坏处写,本文要写的这三个历史人物就很不幸,在《三国演义》中成了第二种写法的受害者 。
当您翻开《三国演义》阅读有关他们三个的结局时,脑子里肯定会闪过这样一个字——菜,但其实那些故事都是罗贯中老先生对于历史相关情节的改写,在真实的历史上,他们并没有那么菜 。
第一位受害者名叫胡轸 。
在罗贯中笔下,胡轸是华雄的副将,汜水关一战中,他引兵五千出战,几个回合之后就被孙坚的部将程普一矛刺中咽喉,死于马下 。
历史上的胡轸确实是董卓帐下的将领,但地位相当高,他不是吕布部将华雄的属下,而是和吕布平起平坐的大督护(吕布为骑督),甚至比吕布还高一点 。因为胡轸和吕布不能相容,谁也看不上谁,结果在和孙坚交战时吃了败仗,但胡轸并没有在此战中阵亡,而是一直活到了董卓被诛,之后开始为汉献帝服务 。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进攻长安时,胡轸和另一位将领奉司徒王允之命在新丰阻击叛军,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降了李傕,此后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
和胡轸一起迎战李傕、郭汜的将领姓徐名荣,他碰巧是第二位受害者,而且他的受害程度要远远胜过胡轸 。
在《三国演义》第六回里,徐荣在夏侯惇面前走了几个回合就被对方斩于马下,应该说是个不入流的将领,但这个人物在真正的历史上却是个名动一时、相当重要的猛人 。
徐荣的老家在东北的辽东地区,却长期在西北的凉州任职,堪称四海为家的典范 。在担任董卓账下的中郎将时,徐荣曾向董卓推举同郡出身的公孙度出任辽东太守,公孙度家族三代割据辽东五十年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
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徐荣先在汴水之战中大败一代枭雄曹操率领的精兵强将,后又在梁东之战中击破了“江东猛虎”孙坚指挥的大军 。众所周知,曹操和孙坚都是当时难得一见的英雄,徐荣先后打败二人足以证明他的军事能力,尽管史书关于徐荣的记载很少,但这两次战绩已经足以令他跻身三国名将之列 。
董卓死后,徐荣改邪归正,诚心诚意地做了汉献帝的臣子 。李傕、郭汜叛军进攻长安时,司徒王允派他迎战李傕,在新丰之战中因众寡悬殊而为国捐躯 。
无论在《三国演义》中,还是在三国真实历史上,麹义都堪称徐荣第二 。
麹义是在《三国演义》第七回中现身的,刚出场时也是相当了得 。他先把公孙瓒手下大将严纲斩于马下,接着杀死旗将,砍倒绣旗,但是当他遇到赵云赵子龙时,就成了不能穿透鲁缟的强弩之末,战不几回合,就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 。
历史上的麹义并没有在界桥战役中阵亡,他在此后有着更为精彩的表现 。
麹义原是冀州牧韩馥部将,后来背叛韩馥和袁绍结盟,帮助袁绍鸠占鹊巢成了冀州之主 。在界桥战役中,麹义战胜拥有巨大优势的公孙瓒,为袁绍扭转了战局 。后来,麹义作为主将独当一面,联络少数民族,组建了一支十万人马的联合军队,对公孙瓒实施大规模的战略反攻,使公孙瓒主力丧失殆尽,从此,袁绍成为北方的霸主 。
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麹义又是一个容易骄傲、有些狂妄的人,这就注定了他在心胸狭窄的袁绍身边不会有好下场 。果不其然,麹义不久就被袁绍以“骄纵不轨”之名砍掉了脑袋,就像后来曹操找个借口杀死许攸一样 。
麹义在来到冀州之前曾经在凉州征战多年,所以也可以算是凉州军团的一员,如此说来,胡轸、徐荣和麹义这三个人被罗贯中“矮小化”处理,应该和他们曾经追随大奸臣董卓有很大关系,这恰恰又一次证明了选择对于一个人有多么重要 。一旦做出了错误选择,不仅生前会受到影响,连身后之名也可能遭遇池鱼之灾 。

胡轸、徐荣、麹义三员被三国演义严重低估的大将出于某种特殊需要

文章插图
胡轸、徐荣、麹义三员被三国演义严重低估的大将出于某种特殊需要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