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明朝时期“止水汨罗”状元余煌

冢斜村隶属于绍兴市柯桥区稽东镇 , 属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 穿村而过的公路把它划成两片 , 路北多为新建的民宅 , 路南则是老的传统民居 , 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老村冢斜 。 “冢”字有坟墓之意 , “斜”则是宫人埋葬之地 , 相传此地为古越国埋葬宫人之处 。 更有传说称 , 远古舜、禹都有妻妾葬于此 , 故以“冢斜”命名此地 。
现在村中居民多为“余”姓 , 从其保存久远的家谱来看 , 据说是大禹第三个儿子罕的后人 。 罕 , 赐姓为余氏 , 有纪念其妻涂山氏之意 。 东晋时候 , 皇帝觉得“余”是自己专用的 , 遂把余姓改成了佘姓 。 唐朝乾元元年(758年) , 唐国子监博士、第六十九世余钦公 , 向唐肃宗写奏章要求恢复先祖余姓并获准 , 至此余姓为佘已经四百三十八年了 。 余姓定居冢斜村是元代的事情 , 第九十二世余光之从明州迁到山阴潘彭坞 , “作贾于越”;到了九十六世余子陵 , 把生意做到了会稽山腹地的冢斜村并定居于此 , 成为冢斜余氏的始祖 , 距今已经600多年了 。
【爱历史】明朝时期“止水汨罗”状元余煌
文章图片
余煌 , 字武贞 , 自幼好学 , 天启五年(1625年)高中一甲第一名 , 也就是状元 。 考中后授官翰林院修撰 , 参与撰修《三朝要典》 。 这是魏忠贤为了打击东林党人而开馆纂修的一部书 。 崇祯四年(1631年) , 余煌以母丧归 。 守丧结束后 , 起用为左中允 , 历任左谕德、右庶子 , 充经筵讲官 。
【爱历史】明朝时期“止水汨罗”状元余煌
文章图片
崇祯十一年(1638年)回乡省亲 , 看见三江闸濒于倾圮 , 倡议修复 。 天乐乡濒江农田常常被潮水毁坏 , 余煌力任其事 , 在猫山的山脚下 , 横截江流 , 建立闸坝 , 使得昔日沿江受灾的农田变成了沃野 。 百姓非常感激他 , 在闸上为他修建了祠堂 。 不久以后 , 他的父亲去世 , 他在家守丧 。 守丧结束后 , 却迟迟没有得到起复 。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 , 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京师 , 崇祯帝在紫禁城后的煤山自缢而死 , 明朝灭亡 。 同年 , 清军入关并大举南侵 。 次年 , 明朝宗室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 , 余煌出任兵部尚书 , 辅佐鲁王政权 。
当时江南诸区贪焚奢侈 , 竞相要官要爵 , 请乞无厌 。 余煌因此上书劝诫 , 说:“现在国家形势越来越危急 , 朝政却越来越纷乱 , 一尺土地尚来恢复 , 无论是战是守 , 都没有粮饷和钱财 。 诸位大臣若是请求祭祀 , 应当想一想先帝四时的祭祀都不曾备好;若是请求墓地 , 应当想一想先帝的坟墓曾营建:若是请求册封 , 应当想一想先帝还没有接受宗庙的祭祀;若是请求荫袭子孙 , 应当想一想先帝的子孙未曾保住;若是请求赐予谥号 。 应当想一想先帝的谥号尚未议定 。 ”这段话传出去后 , 成为一时名言 。
第三年(1646年)七月中旬 , 清军渡过钱塘江 。 鲁王闻讯坐着船 , 从海上逃跑了 。 次日 , 余煌登上城头长叹道:“临江数万之众尚且不能与之一战 , 竟然想要以老人与孩子坚守孤城吗?”为了保全一城的百姓 , 余煌下令大开城门 , 放军民出走 。 事情结束后 , 余煌穿戴好朝服 , 袖石自沉于东郭门外渡东桥下 , 以身殉国 。 其衣带间藏有绝命诗一首 。 诗曰:“穆骏自弛 , 老驹勿逝 。 止水汨罗 , 以了吾事 。 久愧文山 , 不入柴市 。 ”诗的大意是:周穆王的骏马自主地往前奔跑 , 老去的马儿却跑不起来了 。 还是像屈原那样沉在汨罗江吧 , 结束我这一生 。 不能像文天祥那样尽忠报国 , 我感到十分羞惭 , 所以再也无颜去柴市这个他就义的地方了 。
【爱历史】明朝时期“止水汨罗”状元余煌
文章图片
余煌投水殉国 , 却被舟人救起 。 两天之后 , 再投水深处而死 。 曾经因为参与纂修《三朝要典》而留下人生污点的状元余煌 , 在国灭之时没有如史可法一般去率众抵抗 , 因而保全了一城百姓 。 又独自殉国而死 , 是作为忠臣的悲壮选择 。 为官保全百姓 , 为臣赴死殉国 , 最后时刻的余煌让后人刮目相看 。 《明史》将他列入了忠臣传中 , 清朝也赐给他“忠节”的谥号 。
【爱历史】明朝时期“止水汨罗”状元余煌】注:本故事主要依据《明史·余煌传》及《海东逸史·翁洲老民手稿》改编而成 。 (文/颜晓红 , 图/胡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