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曹操的多疑与诸葛亮的多智

曹操的多疑与诸葛亮的多智
——浅谈《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
演讲人:孙绍振演讲地点:华南农业大学网络讲座演讲时间:2022年3月
【光明讲坛】
【历史故事】曹操的多疑与诸葛亮的多智
文章图片
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曾任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等 , 主要代表作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解读学》《新的美学原则在东方崛起》《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古典散文解读全篇》《月迷津渡——古典诗歌微观个案分析》《演说经典之魅》等 。
【历史故事】曹操的多疑与诸葛亮的多智
文章图片
三国演义“隆中对”(邮票)资料图片
【历史故事】曹操的多疑与诸葛亮的多智
文章图片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刘国兴摄/光明图片
《三国演义》的“七实三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古典小说 , 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 。 从世界文学史来看 , 在《三国演义》成书的公元14世纪左右 , 世界其他地区至少欧洲还没有出现经典长篇小说 , 只有一些短篇小说 , 比如薄伽丘的《十日谈》 , 以及一些骑士小说 。
《三国演义》曾经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 它属于民间文化 。 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 胡适、鲁迅等人把它纳入了正统文学史 。 但是胡适、鲁迅对《三国演义》的评价是比较低的 , 或者说比较消极的 。
比如胡适就认为 , 《三国演义》有很大问题 , 它就是把《三国志》里面有关的材料 , 再加上一点宋元的戏曲 , 还有《世说新语》里的一些元素 , 并把这些故事等凑在了一起 , 没有什么文学想象力、创造力很薄弱 。 在胡适看来 , 《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很有吸引力的通俗历史演义 , 不能算是一部很有文学价值的书 , 而且他还认为作者的思想非常腐朽 , 胡适称之为“陋儒” , 认为作者过分拘泥于历史 , 又缺乏想象 , 因此不能称之为艺术 。 胡适这个看法与鲁迅是一致的 , 鲁迅当时在北京女子师范讲中国小说史 , 胡适看过鲁迅的讲稿 ,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受了鲁迅影响 。
鲁迅对《三国演义》的评价比较学术化 , 他引用了清代学者章学诚的观点 , 章学诚提出《三国演义》“七实三虚” , 也就是七分内容跟《三国志》正史记载是差不多的 , 而另外三分是虚构的 , 结果造成了“杂虚辞复易滋混淆”“惑乱观者” 。 鲁迅也认可这一观点 。 在艺术方面 , 鲁迅批评《三国演义》有两个人物写得很不好 , 一个是刘备 , 为了表现他的宽厚 , 结果写出来的他很虚伪 。 第二个就是诸葛亮 , 鲁迅说写得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 智慧高超到像妖怪一样 。
总而言之 , 胡适和鲁迅对《三国演义》 , 从思想到艺术都持一种比较否定的态度 。
胡适和鲁迅对《三国演义》的意见 , 我觉得很有意思 。 两位先生对于文学的贡献是确凿的 , 但是在今天看来 , 他们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评价是偏颇的 。 比如说对于刘备形象的批评 , 我个人认为 , 小说中的刘备是一个乱世中的军阀 , 他讲话的时候讲一半留一半 , 或者是对人讲话言不由衷 , 这对于军阀来说也是正常的 。
其实 , 从三国时代到元朝末年《三国演义》出现 , 三国故事流传了1000年左右 , 出现了各种相关的民间故事、文人创作、诗词改编等 , 其中包含着非常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 。 《三国演义》的创作是一个宏大的工程 , 它描写的是不到100年的三国历史 , 而作者创作小说时依据的主要材料是《三国志》中几百个人的传记 , 《三国演义》把这些原本分列在不同国家下的历史人物传记的内容串联起来 , 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最终形成了一部伟大的史诗作品 。
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句子有不少来源于《三国演义》 , 比如“赤膊上阵”来自对勇将许褚的描写 , “既生瑜何生亮”来自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的情节 。 还有“周瑜打黄盖 ,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赔了夫人又折兵”“说曹操 , 曹操到”“大意失荆州”“借东风”等 。 这么多内容流传至今 , 也说明《三国演义》艺术力量的深入人心 。
尤其是在人物塑造方面 , 《三国演义》塑造的关羽、诸葛亮、赵云、张飞等人的形象是非常鲜活的 。 不仅在我国有长期深远的影响力 , 甚至在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 , 他们的影响力也非常大 。 删定《三国演义》的毛宗岗曾经评论说 , 《三国演义》有三个主要人物 , 分别是曹操、诸葛亮和关羽 , 他们三位的形象是不朽的 。 我们这个讲座主要是从人物塑造的角度 , 举几个代表性人物为例 , 来谈一谈《三国演义》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