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58年,朱元璋率军攻打徽州后,大将邓愈向朱元璋推荐说此地有个朱升的隐士

公元1358年,朱元璋率军攻打徽州后,大将邓愈向朱元璋推荐说此地有个朱升的隐士,是个治国安邦的天才 。朱元璋听后很高兴,于是亲自前去拜访 。见到朱升后,朱元璋虚心向其请教如何才能平定天下,朱升只说了9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
朱元璋听后茅塞顿开,于是就将朱升提出的这个九字方针作为了平定天下战略的总大纲 。
朱升出生于元朝初年,是浙江省徽州路休宁县人,从小勤奋好学,由此学业大有进步,年纪轻轻地考取了进士,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饱学之士 。
元朝末年,朱升经人荐举,出任池州学正,在职期间整治学官腐败现象,并执行学规、考校训导,一时间风气大变,颇有成绩 。
朱升任职三四年后,就赶上了红巾军首领徐寿辉等人在蓟州、黄州一带起义 。由于池州遭到了战乱的波及,所以朱升便携带家眷到石门隐居兼教学,并暗中观察时局的走向 。
此时的江南诸侯纷起、遍地烽火,竞争到最后,基本上就只剩下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三大势力 。
虽然朱元璋起初是并不起眼的一支,但他凭借着其敏锐的战略眼光、知人善用的胸襟气魄,占据了一席之地 而朱升最终投靠的"明主",正是朱元璋 。
在排除功名利禄的因素下,朱元璋对朱氏升最大的吸引,应该是来自于朱元璋当时非常很明确的提出,要把蒙古人赶出中原,恢复汉家天下 。
与此同时,朱元璋曾提出过:"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这样的口号,对于朱升来说,有很强烈的认同感 。
后来,朱元璋在攻取徽州后,将59岁的朱升隆重请到了幕府中,并向他求教进取之道 。朱升察觉朱元璋有人主之相,便向他提出三条、九个字的创基立国策略,即前文提到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深受朱元璋赞许 。
从当时的时间来看,朱元璋虽然占据了苏南浙北富庶之地但是南边有张士诚、西边有陈友谅两大劲敌,周边还分布着为数不少的元朝残余势力,再加上还有一个名义上的领导小明王韩林儿,若朱元璋贸然称王,势必会成为众矢之的 。
因此,按照朱升的建议,朱元璋暂缓称王的节奏,而是沉下心来在境内加强防守、发展农业,并伺机侵吞对手都地盘,由此逐渐做大做强 。
"高筑墙"指的是朱元璋应该以南京为中心,积极营建、巩固自己的势力 。
"广积粮"是指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战,储备充足的军粮,增强经济实力 。
"缓称王"指的是要隐藏自己的野心,不要过早的称王,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朱升的这九个字就成为了朱元璋今后发展的战略方针,堪称是"九字国策定江山" 。
当时的朱元璋在明末群雄割据势力中并没占什么优势 。在得到了朱升的建议后,朱元璋改变了以往急速扩张的策略,开始稳扎稳打,巩固自己的根据地 。后来,陈友谅称帝,张士诚称王,朱元璋却只是默默地壮大自己的实力,同时尊奉红巾军领袖韩林儿为帝,这为朱元璋赢得了许多c红巾军部队的人心 。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对军队进行了整编,建立了"卫所制度",把军队的组织分为了卫、所两级 。
与此同时,每个卫所都分配了军用农田,每支军队约百分之七十的士兵日常工作就是种田,剩下的时间都用来执行军事任务 。如此一来,士兵们既解决了温饱问题,还能随时出战 。
朱升不仅用谋略指导战争,还多次亲临战场,为朱元璋出谋划策 。
在朱元璋攻打徽州的时候,元朝守将福童坚守城池,朱升亲临城下劝降,最终使得福童开城归降 。在鄱阳湖之战中,朱升一把将朱元璋推进船舱,躲过了贼人的流矢,从而救了朱元璋的一条小命 。
朱升跟随朱元璋十四年,朱元璋对其敬重有加 。再加上两人都姓朱,而且朱升还比朱元璋年长二十九岁,因此朱元璋在称呼朱升时,会尊称其为"宗长" 。
随着朱元璋地位的攀升,作为高参的朱升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在建国前就已经出任了侍讲学士、知制诰,奉命休国史 。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任命朱升为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 。负责起草制诰、编制礼乐等工作,朱元璋大封功臣时颁布的诏令,大都便是由朱升起草、拟定的 。
按照常人的理解,朱升对明朝的建立立下了奇功,理应接受皇帝授予的高官俸禄,安享富贵至极的晚年 。然而,这位世事练达的聪明人,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还不如急流勇退 。
于是,就在明朝建立后才一年多时间,朱升便以年老多病为由提出了辞呈 。朱元璋舍不得朱升,便对他屡屡劝留,但无奈朱升去意已决,便只好放他告老还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