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不著名人物也不简单三十二:枣祗

三国“不著名”人物也“不简单”(三十二):枣祗 。
此人对曹魏的贡献,不亚于“两荀一郭” 。
一、投奔曹操,拒绝袁绍 。
枣祗先祖本姓“棘”,为了避难,改姓“枣”氏 。
中平六年(189年),曹操在陈留(今河南省祥符区)组织了一支五千人的义兵,准备讨伐董卓,枣祗就是在这时候,投奔到曹操麾下 。
在他归附曹操后,袁绍也想得到枣祗,多次派人礼辟枣祗,许以官职,但都被他断然拒绝 。
枣祗的忠诚,令曹操非常感动,也深得曹操的器重 。
二、初露锋芒,抵御强敌 。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占领兖州,自领兖州牧,任命枣祗为东阿令,镇守东阿(今山东省东阿县) 。
枣祗积极备战,一方面劝课农桑,积谷屯粮;另一方面,又勤修武备,操练军民,还将城防工事加固修缮一新 。
兴平元年(194年)吕布、陈宫乘曹操出征徐州之机,突袭兖州,各郡县人心动摇,纷纷叛离 。
仅东阿、鄄城、范县三城坚守城池,等待曹操救援 。
吕布、陈宫占领兖州以后,派兵猛攻东阿城 。
幸好东阿城墙刚刚修缮加固,加之枣祗深得民心,军民同仇敌忾,顽强抵抗,因此东阿城始终都没有被攻下 。
曹操失去兖州,无立足之地,幸而得到枣祗和东阿军民的接济与支持,才转危为安 。东阿也成为日后曹操反攻吕布,重夺兖州的战略后方和军需基地 。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上表汉献帝,任命枣祗为羽林监,宿卫宫中 。
三、首倡屯田,功劳卓著 。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迁都许昌后,便着手发展生产,推行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计牛输谷” 。
规定官府把耕牛租给佃农使用,佃农以租的耕牛多少,交纳谷粮(或赋役) 。
这在东汉时期,也是一项可行的办法,但收效慢 。
身为东阿县令的枣祗,早就看出了这一问题,便向曹操提出了实行“屯田”的建议 。
枣祗的屯田制方案一提出,便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其中以军祭酒侯声为代表,他认为屯田制不足取,于官于民都无利 。实行屯田是和朝廷唱对台戏,是异想天开 。
曹操在屯田问题上也犹豫不决 。
枣祗坚持不懈,极力宣传屯田制的好处 。
曹操权衡利弊,最终采纳了枣祗的建议,并把枣祗由东阿县令提拔为屯田都尉,还配备了懂作农业生产的韩浩做他的助手,具体推动这项工作 。
枣祗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把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 。
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到百万斛稻谷 。
曹操大喜过望,于是下令,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开垦屯田,所属郡县,都要配备懂得农业生产的官员,大力实行屯田 。
曹操尝到了甜头,又接受枣祗的建议,下令军队也屯田,由此,屯田制得到广泛地推行 。
枣祗的屯田制,使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生产,在短期内得以恢复并稳定了下来 。失去土地的农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来,许多荒芜的农田也被开垦,政府也积存了大量的粮食 。几年间,有屯田的地方,储备的粮食都堆满了仓库 。
枣祗在临颍、西华境内开掘河道,名为“枣祗河”,上通许昌南六里的南屯粮库,既可用来灌溉,又兼作运道,许昌地区大面积地种上了水稻,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长 。为了及时运送军粮,还修了许多运粮河 。从襄城到许昌,从繁昌到许昌,运粮河四通八达 。使曹操能够征伐四方,不会为粮食供给而发愁 。
换言之,屯田制的实施,加快了曹操统一北方的进程 。枣祗也因功劳卓著,被提升为陈留太守 。
四、寓兵于农,后世仿效 。
枣祗首倡实施的“屯田制”,是东汉末年,地主势力急剧膨胀的历史条件下,封建国家同豪强地主争夺对“无地流民”的控制权,限制豪强地主无限度地夺取土地而采取的一种特殊制度 。
它不仅在东汉时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也为后世开创了一种大规模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先例,为后来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同程度地仿效,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
五、英年早逝,曹操追忆 。
不久,枣祗就因病去世 。
事隔多年,曹操对枣祗还念念不忘,追封枣祗为列侯,追赠他为陈留太守,并让他的儿子“枣处中”袭其侯位,并祭祀枣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