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战争风云历史上的楚国先祖重黎,是如何从火正变为火神祝融,再象征火星的

#战争风云#历史上的楚国先祖重黎 , 是如何从火正变为火神祝融 , 再象征火星的(3)
二、重黎形象演变
重黎有三种身份 , 一种是作为楚祖的重黎 , 一种是作为火正的重黎 , 一种是作为神明的重黎 。
作为楚祖的重黎首先是依托于祝融而存在 。
《离骚》说“帝高阳之苗裔兮 , 朕皇考曰伯庸 。”历代多训“皇考”为亡父 , 然而上一句尚且是高阳氏 , 下一句就写亲父 , 未免跳脱 , 因此还可以训为远祖 。“伯”可训为长、大 , 而“祝”也有大、始之意 , 可互通 。
“庸”属东 , “融”属冬 , 上古东、冬二部古音可旁转 , 故“庸”、“融”音同字通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卷20说“庸与融同” 。《路史·后纪》卷4的“祝融”称“祝庸” 。因此伯庸即祝融 , 而楚人是祝融之后则是公认的 。
先秦时期 , 祝融仅是黎 。《国语》:“且重、黎之后也 , 夫黎为高辛氏火正”《左传》:“木正曰句芒 , 火正曰祝融 , ……少皞氏有四叔 , 曰重 , 使重为句芒 , 颛顼氏有子曰犁 , 为祝融 。”西汉后 , 祝融成为重黎 , 其后则往往重黎并称 。
并且 , 还将祝融扩展为重黎和吴回 。东汉以后 , 祝融的历史形象就基本定型为重黎和吴回 , 以致后世有重黎为一人的猜测 。
作为火正的重黎与五行理念的完善有关 。
我们注意到 , 西汉时重黎并称 , 并且都归于火正 , 这种变化首先要归因于当时的五行思想 。火正当然要比西汉的五行思想形成更早 , 但汉儒将火正纳入五行之官体系中 , 正是此时五行思想发展的表现 。
《国语》记载 , 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 , 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 。南方属火 , 重黎又共同拥有楚人这一支后嗣 , 职能上相互配合 , 并称也就不足为奇了 。
此外 , 炎帝的祝融和重黎的融合也和这种变化有关 。
从阴阳五行的角度 , 炎帝属赤 , 故配于南方 , 祝融为火正 , 立国于南方 , 因此祝融这一黄帝苗裔逐渐成为炎帝系统的一员 。
从历史的角度 , 颛顼氏、少皞氏活动在今山东、河南地区 , 本不会与南方部族接触太深 , 但少昊为炎帝后 , 阪泉之战后炎帝失败 , 远走南方 , 很可能就是因此留下了祝融 。
而此时的祝融本属少昊之子重 , 却因为炎帝集团的式微归于黎 。其后 , 在大一统思想及五行观念逐步完善后 , 得以重黎并称 , 并且将两者都归为黄帝之后 , 以构建一种新的家国认同 。
重黎作为火正的功绩主要是光融天下、绝地天通和敬授民时 。绝地天通时重为南正 , 黎为火正 , 可见此时的工作仍是基于火正而不是天官而作的 。
那么敬授民时这一项 , 则既是当时火正的工作范围 , 又与羲和有关了 。
庞朴先生提出“火历” , 其依据大火星在天空中运行之位置来判断季节、节气之变化 。重、黎二人及后世历代火正 , 通过观测大火星之移动位置 , 来指导上古时期人们之衣食住行 。“出火”即是点火烧荒 , 与物质极度匮乏时期刀耕火种的情形相符合 。
即使在文献中 , 《山海经》:“黎邛下地 , 下地是生噎 , 居于西极 , 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索隐》引称“黄帝使羲和占日 , 常仪占月 。”《山海经》记载羲和生十日、十二月 , 后世以为暗指十天干与十二地支 。这些或许都可引证前文所说羲和是重黎母族的观点 。
但其后 , 《正义》注《史记》称“重即羲 , 黎即和 , 虽别为氏族 , 而出自重黎也 。”
《尧典》载“乃命羲和……敬授民时 。”《路史》记为“乃命羲和 , 绝地天通 , 羲载上天 , 黎献下地 。”重为羲 , 则和为黎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可见羲和、重黎都有掌管天时历法的职能 。
作为神明的重黎则要与祝融区分一二 。
前面已经不厌其烦地说到祝融的神圣等等 , 但重黎本身也有神格的一部分 , 其次才是作为祝融的神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