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小人书里的大画家·汪观清

1960年 , 山东省蒙阴县东南的孟良崮来了一位年轻的画家 , 他衣着时尚 , 又高又瘦 , 长相英俊 , 随身还带着一台罕见的照相机 。 虽然是个画家 , 但进村后他并不着急画画 , 而是挨家挨户的串门打听有什么农活可以干 。 大多数村民觉得 。 这个年轻人很快就会受不了山里的生活 , 但让人意外的是 , 年轻的画家在这里过得很开心 。 还慷慨的给村民拍了许多照片 , 这位年轻的画家就是后来成为上海画坛代表人物的汪观清 , 他根据小说《红日》绘制的连环画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 被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典的军事题材作品 。 然而 , 很少有人知道当年的孟良崮之行差一点就要了他的命 。
汪观清说:“(连环画)除了不会讲话、不会动 , 其他(和电影)都是一样 , 导演、构图、摄影、灯光、道具、服装 , 一切都是我 , 主角也是我 , 演员也是我 , 千军万马都是我来调度 。 ”
【爱历史】小人书里的大画家·汪观清
文章图片
1960年夏初 , 画家汪观清在孟良崮半山腰的一个村寨里住了下来 , 很快他就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 。 照片里他面带微笑 , 看上去心情还算不错 , 但实际上严重的腹泻每天都在折磨着他 , 让他痛苦不堪 。
汪观清回忆说:“一到那里去公共市场是两个 , 十点钟一顿两个窝窝头 , 窝窝头是榆树的叶子 , 把石灰呛了以后加这个花生皮、花生壳磨成粉 , 再加点小麦 。 咸菜也没有 , 什么都没有 , 就什么?冷水 , 你要喝水 , 跑来回14里(7千米)路 , 自己挑 。 就在那山沟里 , 每天还和他们一起劳动 , 晚上就拉(肚子) , 吃下去(什么)拉什么 。 ”
【爱历史】小人书里的大画家·汪观清
文章图片
但身体的不适比起正在做的事情根本不值一提 , 他最要紧的事情是改编风靡全国的军事题材小说《红日》 。 第一次读到这本小说时 , 汪观清激动不已 , 这正是他一直想要的素材 。
汪观清说:“我很想画这个 , 小说1957年出来 , 1958年看到我是太激动了 , 我真想画 , 要(向出版社)表示态度 。 最后呢 , 领导考虑要作为重点来画 , 编出来 , 最后还是选的我 。 那我开心的不得了 。 ”
20世纪50年代 , 汪观清所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汇集了各路绘画精英 , 号称“一百零八将” 。 汪观清高中毕业 , 没有受过专门的美术教育 。 他自学成才 , 因为所画题材涉及领域多 , 出手又很快 , 20岁出头他就崭露头角 , 成了出版社公认的快手 。 不过 。 他还没有负责过重大题材的创作 , 他需要时间和机会来证明自己的才华 。 连环画《红日》计划分四册出版 , 共500多张画稿 , 这样重大的题材成为汪观清展示才华的绝佳时机 。
小说《红日》以真实战争为背景 , 讲述我华东野战军涟水战役受挫后 , 在莱芜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 , 并于1947年5月在孟良崮发动了一场彪炳史册的山地运动歼灭战 , 全歼国民党整编第74师 , 战斗激烈程度为解放战争以来所罕见 。 1960年 , 年轻的画家在孟良崮的山上仍然能感受到当年战争的激烈 。
【爱历史】小人书里的大画家·汪观清
文章图片
汪观清说:“这个山应该有一些树 , 当时炮打得太厉害了 , 所以树根都没有了 , 所以山上还是光秃秃的 。 那个炮弹打得太厉害了 , 那个石头缝缝里面 , 马骨头还有人的骨头实际看不出了 , 都有 。 还有那个子弹锈掉了都看得到 。 ”
把这样真实发生的战争改编成连环画充满了挑战 , 画家一方面要高度还原历史细节 , 另一方面又要发挥对画面和场景的想象 。 当然 , 汪观清自有办法 。 就在这个光秃秃的山上 , 汪观清跟着村民追着细节满山跑 。 炮弹落在哪里?敌人在哪个山洞负隅顽抗?我解放军如何迂回至山顶?他们在哪里拼刺刀?
【爱历史】小人书里的大画家·汪观清
文章图片
汪观清回忆说:“(我跟着村民)跑到山顶上面 , 拉着松树有时候吊下来 , 有时候拉着松树下来 , 冲下冲到山洞人跳下来 。 这个整个过程要爬什么 , 这个是很艰苦的 。 那时候才三十岁出头一点 , 身(强)力壮 , 还可以 。 我喜欢踢球 , 运动(身体)还可以啊 , 一般身体差点儿根本不行 。 ”
细节越来越多 , 故事也慢慢丰满起来 , 汪观清手里的画稿自然也变得生动了 。
汪观清说:“他(村民)讲的感情就是我的感受 , 那我看到这个我就想到声音啊、冲啊、爆破啊什么 , 那个感觉、气氛就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