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春节习俗 安徽的习俗( 三 )


4、中国国际吟诗节
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遗风,增进国际友谊与文化交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安徽马鞍山市从1989年起,在每年金秋重阳节期间,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吟诗节 。

三、安徽的所有民俗集居与散居.安徽宣城民俗风情
旧时民间村落多为集族而居 。
如至今还保存明清时期建筑风貌的黄山市黟县宏村、西递村等,村民居舍相连一体,依山抱水,坐北朝南,村中建有宗族祠堂,各户门前留走廊通弄堂,汇总而通往村前一条大道 。
少数村落依山处筑有围墙,平坦处开挖护村河,体制一如旧式的城堡山寨,易于防火、防盗、防偷,陌生人轻易难以进村,进村也难以找到路径逃走 。
其弊端是交通闭塞,出入不便 。
共和国成立后,集居的建筑逐渐被拆散化零,各户头喜欢建立独门独户的居室,如建成连三、连五、连七(七间屋并排建筑),或“明三暗五”式居室,中间为大厅,左右室各间隔为二,前场后院 。
多数为土砖瓦房,少数建青砖墙壁;贫户则盖土墙茅屋遮顶 。
90年代后,农村多数住户已建起两层(少数为三、四层)红砖水泥板顶楼房 。
2l世纪初,政府提倡移民建镇活动,即将各村落散居的农户,统一划地在公路两旁建筑城镇式多层楼居室,从而开发旧屋场地为良田,以节约土地、用水与材料资源 。
旧时城镇均建成东西对门、南北相向式居室或店面,中间街道贯通,两旁走廊相连 。
富户则建筑一进三、五重不等的深宅府第,各进之间廊庑相通,中开天井采光,两旁建厢房作居室,正中留前厅、大厅、后厅、正厅等待客或家人团聚场所 。
共和国成立后,少数城市民众住进了单元楼房;80年代后兴起老城改造,各街道大都建筑有整齐划一的高楼大厦,城镇人以居住单元楼为主 。
90年代以来,小区建设渐成气候 。
百子会
信奉佛教的人集体朝山,人数满百人以上称“百子会”,两百人以上的为双百子会;不满一百人称小百子会 。
朝山者身众着灰上装、青裤、黄围兜上印有“朝山进香”字样,在香首带领下,步行上山,沿途敲锣唱赞、逢庙叩拜 。
大多在地藏王生日(农历七月三十日)活动最盛,素以能够在这天晚上赶到九华山肉身殿上通宵旦静坐“守塔”为荣 。
还有一些香客为亡故双亲上山敬香,他们身穿亡人的寿衣,以求得地藏王的印章祭祀亡灵为最大心愿,佛界神话说是持此印信,亡人在冥司有遍行无阻的特权 。
除夕进香.安徽池州民俗风情
九华山居民吃过除夕团圆饭后,或看电视守岁、或娱乐,直至新年零点钟声敲响后,有的是全家出动,有的是家主代表,先洗脸漱口,燃放鞭炮、烟花,谓之“出行”;再将事先准备好的香、鞭炮、烟花带上到肉身宝殿(远处的则到附近寺庙)进香 。
进香途中,即使遇见熟人,也不言不语,进香完毕回家时方可相互招呼致意 。
除夕进香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如愿 。
据说若烧得第一柱香,最为吉祥 。
现已成为当地过年必具之习俗 。
腊八粥.安徽池州民俗风情
腊月初八被佛教界奉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红枣、香菇、莲子等八种食物合煮“八宝粥”,邀请周围山民共进圣餐,并施舍给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对佛祖的敬奉 。
其后渐成民间自煮八宝粥(称腊八粥)食用的习俗 。
龙灯.安徽池州民俗风情
九华山及附近乡邻逢年或重大节日活动时,以舞龙灯、狮子灯庆贺助兴 。
龙灯以竹篾扎成拱形,一拱一板,每板长约1.5米,内燃蜡烛,少则九板、多则数十板(均为奇数),每板1人扛舞,并敲锣打鼓随行.龙灯是民间庆贺喜庆的一项大型集体活动,所到之处观者如潮,十分热闹 。
荤年素年.安徽池州民俗风情
历代官府均十分重视维护九华山佛地尊严,禁止各种弊害,如对占佛地作摊场、砌酒店塞交通、宰猪杀羊、秽污教理等现象均勒碑警戒,于是形成了以素食为主的生活方式 。
清至民国间,九华街商户入居,杂以山民,佛教查禁不严,荤禁松弛,出现了僧人吃素、山民吃荤的混合
局面,逐渐习以为常 。
但为尊重历史习俗,当地居民于春节之际,先过荤年,后过素年 。
荤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日(小月二十七日),当地居民举家荤食,次日以草木灰将锅碗器皿擦洗干净,开始素食 。
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再做素菜过正年,吃过斋饭,或祭拜祖宗、或守岁、或娱乐,或进香,素食一直持续到新年正月初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