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易经》易经与心理学:易经的心理学解读( 三 )


5、我们在这种内在的心理约束(良心与良知)与社会的道德法律之间摇摆不定 , 冲突挣扎 , 既想进城又想出城 , 既想自由又不想孤独 , 我们终究要活在关系之中 。在人与己之间不断取舍的过程中 , 我们慢慢体会到孔子所谓“年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那种状态 , 才知道所谓的自由 , 是一种有底线的自由 , 是戴着枷锁去跳舞 , 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6、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 , 我们很早就知道了达尔文《进化论》中所讲的“优胜劣汰 , 适者生存” , 环境在选择人 , 人也在改造着环境 , 正是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 , 我们才知道如何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 怎样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
这以上种种的所谓“交易” , 都是人活在天地间 , 所要面对的各个层面的相互影响: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文化 , 人与自然 。人在所有的关系中 , 最需要的是觉察:觉察自己的状态 , 觉察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 觉察我们对环境的适应与突破 。只有这样 , 我们才能明白自己可以如何面对内在、外在的各种关系 , 在运动变化中掌握一份主动 。物理学中有所谓的“测不准原理” , 就是说在粒子级别的物理运动中 , 我们没有办法同时了解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 。用海森堡的话说:在因果律的陈述中 , 即“若能确切地知道现在 , 就能预见未来” , 所错误的不是结论 , 而是前提 。我们没有办法知道现在的所有细节 , 这是一种原则性的事情 。尽管这只是微观世界的一个规律 , 却可以说明变化的不可预测性 。我们今天可以对未来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的基础 , 在于两种可能:一是概率统计 , 二是逻辑推导 。
概率统计比较好理解 , 而逻辑推导则是出于我们对之前发生事情的一些回顾性总结 , 得出的一些规律性的发展倾向 , 其实它也是概率统计的一种 , 但这种概率统计的状况更经得起检验 , 相对通用 , 可以用逻辑与事实来反复验证 , 符合大多数规律 , 所以我们就认为应该是这样的 , 这就是所谓的逻辑!《易经》在远古的时候 , 就是占卜之书 。占卜这两个字 , 其实就很有意思 , 它分别代表着两种倾向:卜字是龟卜 , 是对龟甲进行钻凿烧灼之后龟壳上的裂纹 , 象征着卜兆 , 人们根据卜兆来猜测上天给予的预示 。占字则是日晷盘及日光投影的写实 , 它讲的是测量 , 是根据投影长度来测算太阳时的工具 。其实 , 这就是使用《易经》时两种不同的倾向 , 一个偏向于今天所谓的科学方法 , 通过测量的方法来进行 , 这个严格说起来像概率统计;另一个则是侧重于解释性的 , 是一套话语的逻辑系统 。没有办法说哪一个更好 , 主要看我们更相信哪一个 , 相信了这个东西就开始影响我们的生命 , 正所谓“信则灵 , 不信则不灵”!
举个例子 , 比如说 , 我曾经用心理学的方法治疗过这样一个病例:一个母亲 , 生了孩子一个月以后 , 她的孩子去世 , 这个母亲悲伤欲绝 , 总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 。我在对她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她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 就给她讲了一个佛教前世今生的故事 , 指出她和这个孩子的缘分只有这一个月 , 这个孩子这一世来就是为了和她了缘 。当她接受这样一种说法之后 , 那种无法形容的悲伤自然就消散了 。佛教的前世今生就是一套解释系统 , 相信它的人就会受到它的影响 , 然后就变得心安了 , 这就是解释系统的重要作用 。心理学中就有这样的说法 , 一件事的重要性不在于它本身 , 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 , 如何去评判和解释它 。我们的态度比事情本身更重要!概率学对我们也有很大意义 , 我们之所以去做事情 , 之所以会努力 , 就是为了争取可能性 , 争取更大的可能性 。而可能性有多大?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 同样是一件事 , 比如半瓶子水 , 悲观的人看到了失去 , 乐观的看到了拥有 , 积极的人会去争取 , 消极的人只会逃避 。这中间最重要的是选择 , 今天的我们经常碰到“选择不能”的状况 , 有的时候是因为选择项太多 , 比如网购的时候;而有的时候则是因为选择项太少 , 比如我们钻了牛角尖 。因为事情的多变性 , 让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莫衷一是 , 不知所措 , 在那一刻你选择了什么?是天意 , 是掷骰子 , 还是相信自己 , 相信自己的能力 , 相信自己的判断 , 还是相信自己的直觉?或者借助于所谓的《易经》 , 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占卜的结果 , 又或者是“大易不卜” , 看到事物发展的全程 , 看到所谓的“势”——因势利导 , 顺势而为 , 无为而无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