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为证手游复活情节携妹妹跳楼

每一秒,世界各地都在更新着“死亡”数据 。
每一天,有多少孩子会问:
爸爸妈妈,什么是死亡,我们都会死吗?
作为家长的你,是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是回避还是认真解释?

《南方都市报》关于死亡教育,曾经有这样一项调查数据:在接受调查的300名家长中,仅有13.6%的人会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关于死亡的问题,而超过60%的家长选择避而不谈 。
父母之所以选择避而不谈,有的是害怕孩子一时接受不了残酷的真相,有的则是认为小孩没必要懂那么多,长大就自然明白了 。
而就是这样的回避,不仅影响着孩子对于生老病死的理解,还可能让孩子轻视生命 。
这些新闻就是很好的例子 。
11岁哥哥携手妹妹跳楼称为证明手游“复活”情节2020年5月8日,河北邯郸 。4次病危通知后的11岁男孩申男(化名),脱离危险期在家疗养 。此前申男和妹妹从14米楼顶跳下致身体重度损伤,申男称此举为验证电游“复活”情节 。
哥哥为证手游复活情节携妹妹跳楼

文章插图
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所住的楼层不高,申男在4次病危通知后,脱离危险期,腿部有25%的可能性留下后遗症,眼睛因伤情所致右眼视力仅0.02需赴北京治疗 。妹妹身体重度损伤,有80%的可能性会留下后遗症 。
哥哥为证手游复活情节携妹妹跳楼

文章插图
经此一劫,申男才明白:“游戏里都是骗人的,人不会死而复活,人只有一条命,所以得好好珍惜 。”
为什么孩子会有这种误区?
很简单,我们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才是死亡 。我们对于孩子的死亡教育,给予得太少太少 。生命只有一次,不是每个人都懂 。
中国是世界儿童自杀第一大国中国青年报曾经公开过一组数据,中国是世界儿童自杀第一大国 。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儿童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
2018年11月24日,重庆两名初中女生相约一起从33楼跳下,当场身亡;
2019年4月15日,成都某居民楼一名14岁男孩坠下,躺在血泊中还不忘说“别救我,我不想读书了”;
2020年10月,一名高二少年,留下一封千字遗书后,结束了自己年仅17岁的生命 。
正是因为死亡教育的缺失,也让这些孩子失去对生命的敬畏 。
哥哥为证手游复活情节携妹妹跳楼

文章插图
《死亡教育》一书的作者邹余华教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家长不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并不代表他们懂得生死 。孩子们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在潜意识里获得的对死亡的认知,注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 。”
我们的孩子需要死亡教育心理学家纳吉,曾经在1948年,对378名3-10岁的孩子研究后,提出了儿童的死亡概念发展模式的三个阶段:
3~5岁
孩子认为死亡是一种离去,是可逆的,暂时的,死去的东西还会回来 。
5~9岁
【哥哥为证手游复活情节携妹妹跳楼】孩子认为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只有被死亡抓走的人才会死,而有些人是不会死的,比如英雄,幸运的人,特殊的人等 。
9岁以上
孩子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是普遍存在的 。
所以,当家长与孩子讨论死亡话题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孩子的认知顺序与发展水平,循序渐进地进行 。
教育的原则是:不超前,不回避,不欺骗,不夸大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们:死亡是很自然的 。进行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而是让孩子们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事情 。
哥哥为证手游复活情节携妹妹跳楼

文章插图
死亡有时是很突然的,一般来说死亡是在生命机能用尽之时 。而实际生活中,非正常死亡的例子并不少见 。
死亡是不可复活的,所以我们要爱护生命,好好地活着,更多地注意并创造生命中美好的时刻和地方 。
美国孩子的死亡教育幼儿园里,一个叫蒂米的男孩患脑癌去世了 。是说蒂米转学或者出远门了,使孩子们平静地淡忘蒂米的消失,还是告诉孩子们这个不幸的事实?
美国老师黛尼尔选择了让孩子们围坐在她身边,轻轻地告诉他们:“脑瘤使蒂米的大脑停止了工作,使他的身体停止了工作 。就这样,蒂米死了 。
之后当她分发学习用品或组织幼儿游戏时,总有孩子说:“老师,您忘了蒂米的那一份 。”她也总是回答:“蒂米还在这儿吗?他还能回来吗?”孩子们终于知道:蒂米死了,不会再回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