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王朔发表了我看金庸,将当时正火的金庸武侠一顿痛批金庸的东西我

1999年,王朔发表了《我看金庸》,将当时正火的金庸武侠一顿痛批:“金庸的东西我原来没看过,只知道那是一个住在香港的浙江人……港台作家的东西都是不入流的…谁读琼瑶金庸谁就叫没品位,一概看不起 。”
王朔不留情面地将金庸小说,与红极一时的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并称为“四大俗”,足见他有多厌恶 。
彼此的王朔,在文学创作上颇有建树,除了他作为编剧的《编辑部的故事》,他还有四部小说,一口气被改编成了电影(《过把瘾》、《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甲方乙方》),毫不夸张地说,他成就了不少导演 。
王朔是根正苗红长大的北京大院子弟,京圈的文化标杆,他的小说极具先锋色彩,多是京腔对白,叙事风格通俗戏谑,调侃着主流思想与大众文化 。
王朔对于金庸武侠的口诛笔伐,不啻是以自己为代表的严肃文学对通俗小说的愤慨,是对正统文学声威的维护 。特别是最后那句“我们自己的那些艺术家呢,莫非他们也在努力证明他们都是短命的?”带着对主流鉴赏能力的痛心疾首 。
王朔作为一个文学鬼才,其作品自然也是好看的 。但从普罗大众的角度来说,文学应该是宽泛的,金庸武侠作为通俗文学来看,也是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之作,所谓的“雅”与“俗”,应该并行不悖才是 。
知识分子的自傲,终归是脱离群众的曲高和寡 。
一旦与情怀挂钩,很多情感就会变得固执且厚重,不容亵渎 。所以金庸小说,应该是不少成年人心中的“白月光” 。
六神磊磊说他的三观底色是金庸奠定的,他总结金庸作品有两句纲领性的、灵魂的话,一句叫做:“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第二句话,叫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
非常赞同 。可以说,正是这两句话,让少年时的我知道什么是家国和人道,构建了是非善恶的原则雏形 。
王朔对此的评判是“渴望正义也是大众娱
乐的目的之一,但我觉得,扯淡就是扯淡,非要扯出个大原则,最恶心”,既然武侠是为成年人编织的童话,那纯粹的“渴望正义”,又有什么不对呢?
金庸武侠若真如王朔所评的那么“不入流”,那为何影响了我们这么多的人?金庸曾说武侠小说之所以受到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原因之一是,其中根本的道德,是中国大众所普遍同意的 。
人心向善,坚守正道,我们将个人的理想主义,放在那刀剑如梦的江湖 。
【1999年,王朔发表了我看金庸,将当时正火的金庸武侠一顿痛批金庸的东西我】

1999年,王朔发表了我看金庸,将当时正火的金庸武侠一顿痛批金庸的东西我

文章插图
1999年,王朔发表了我看金庸,将当时正火的金庸武侠一顿痛批金庸的东西我

文章插图
1999年,王朔发表了我看金庸,将当时正火的金庸武侠一顿痛批金庸的东西我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