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想干什么 到底想干什么

继微信被曝读取用户相册后,又有App被指频繁定位用户 。今天一早,有数码博主在社交平台爆料称,“太恐怖了,美团App连续24小时定位我,每5分钟一次,这是要干什么?”目前美团尚未回应 。
客观来说,这则爆料的具体技术细节,如是否获得定位授权等,尚有待调查 。但如果属实的话,颇让人细思极恐 。
众所周知,定位信息是相对敏感的个人隐私,如果App在用户不知情、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频繁获取定位,形同对用户“全天候监控”,是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行为 。此外,用户手机频繁“被定位”也有其他副作用,比如消耗系统内存、电池续航,降低用户使用体验等 。
类似的情况并非一起 。就在前两天,微信被曝出在用户未主动激活App的情况下,在后台数次读取用户相册,每次读取时间长达1分钟,QQ、淘宝等多款软件也存在类似行为 。
多家头部平台接连在获取用户信息上被曝光,哪怕不了解技术细节,人们也很容易“宁可信其有”,至少会形成一种观感: 一些App并没有真正重视起用户正当权益、严格规范自身行为,还在想方设法搞小动作、浑水摸鱼 。
与App淡漠的意识和乏力的自我约束形成强烈对照的是,公众的隐私保护意识已经大幅提高 。每次App读取用户信息的新闻,总能引发强烈关注,足以证明中国用户相当在意自己的隐私 。尽管手机生产商和App平台会以各种理由解释自身行为,但“不知情情况下索取”的行为本身,已经难以说服人们接受 。
对此,有关部门其实动作不断 。在立法上,即将于下个月生效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今年3月发布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既强调了法律捍卫个人信息的立场,也以列清单的形式“手把手”明确了App个人信息收集边界 。
在线下,自2019年以来,有关部门组织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对问题较为严重的1000余款App进行公开曝光 。
正如很多网友指出的,对照现实来看,或许还要形成更强有力的常态化监管,提高App违法违规获取用户信息的犯错成本,倒逼平台放弃过去那一套对用户信息予取予求的产品逻辑,时刻绷紧敬畏法律和用户权益之弦 。
需要指出的是,App如何获取、储存、使用隐私信息,不仅关系到用户,往大了说,也关系到国家网络安全 。明天,就是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启动日,网络安全再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议题 。目前,我国已对滴滴、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等启动网络安全审查,有效防范采购活动、数据处理活动以及国外上市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 。
【究竟想干什么 到底想干什么】App如果在隐私保护方面缺乏边界、肆意妄为,可能给个人信息安全、乃至国家网络安全留下隐患 。那些天量的用户信息,人们将很难预料会以何种方式被加以利用 。因此,App读取用户信息、侵犯隐私不是小事,必须被严肃调查、尽快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