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大明“藩王制”带来的启示

#奇妙知识季#
公元1368年正月 , 草根出生的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 , 以应天为南京 , 建国号大明 , 改元洪武 。 同年秋 , 明太祖朱元璋率兵攻克元大都(今北京) , 宣告统治了中国98年的蒙古铁骑政权灭亡 。 至此 , 天下姓朱 。
【历史故事】大明“藩王制”带来的启示
文章图片
为巩固政权 , 明太祖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 , 也是法定的继承人 。 其后 , 又陆续封了25个地方的藩王 , 寄希望于宗藩的力量来屏卫朝廷 。 这其中有一个小插曲 , 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 , 除了太子朱标和早夭的二十六子朱楠 , 另外24个被封了藩王 。 25个藩王中唯一非太祖直系的是靖江王朱守谦 。 其人不是别人 , 乃是朱元璋长兄朱重五的亲孙子 。 明朝采取的是嫡长子继承制 , 也是中华几千年传下来的“长幼有序” , 民间有“长兄为父、长嫂为母”之说 。 靖江王因为爷爷是老大 , 也享有与其他旁系兄弟不一样的待遇 。 所以说:老大就是老大 。
【历史故事】大明“藩王制”带来的启示
文章图片
这个靖江王 , 是不是享有藩王同等的地位呢?回答是:既yes又no 。 先看看其他王的封号 , 有陕西的秦王、山西的晋王、北平的燕王、山东的鲁王......这些王封号只有一个字 , 也叫一字王 , 为亲王 , 在所有的王中品级最高;而靖江王封号有两个字 , 也叫二字王 , 为郡王 , 品级稍次 , 其地位虽不及亲王 , 却远超一般的王公大臣 。 所以说:亲生的就是亲生的 。
【历史故事】大明“藩王制”带来的启示
文章图片
史料记载:“皇子封亲王 , 授金册金宝 , 岁禄万石 , 府置官属 。 ”亲王享有的不仅是政治待遇 , 还有兵权 。 明朝实施的军事朝廷制衡 , 允许亲王保留少量的护卫亲兵 , 少的有三五千 , 多的可以达近两万人 , 各亲王间军力互相牵制 , 又统一受皇帝领导 。 然而后来 , 朱元璋任命皇子代替大将守备边关 , 几位御边的藩王 , 如燕王、宁王等 , 他们不但有自己的亲兵 , 还管辖朝廷的军队 , 其中不乏精锐部队 , 人数很快就突破了上限 , 也为后来的“靖难之变”埋下了伏笔 。 所以说:在绝对权利面前 , 拳头代表了实力 , 其它都是假的 。
【历史故事】大明“藩王制”带来的启示【历史故事】大明“藩王制”带来的启示
文章图片
明朝刚刚建立之初 , 边疆十分不稳定 , 有蒙古残余势力 , 还有各方的游牧民族 。 朱元璋的这二十多个儿子 , 并不是每个都能委以重任 , 真正有才华的凤毛麟角 。 朱元璋选来选去 , 也只有九个儿子被封为“塞王” , 而被赋予军队领导权的 , 只剩下晋王朱?、宁王朱权和燕王朱棣 。 而让朱元璋最不放心的就是这几个“最有能力”的儿子 , 但他心里也有底 , 就是太子朱标 , 这个众兄弟中的“老大”能文能武 , 是绝对的“精神领袖” 。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 洪武二十四年(1391) , 朱标病亡 , 朱标的儿子朱允炆隔代接班 , 被册封为皇太孙 。 嫡长子继承制 , 这种由血统和出身的不平等 , 最终形成了继承权的不平等 。 所以说:某种程度上 , 体制决定了事业的成败 。
【历史故事】大明“藩王制”带来的启示
文章图片
洪武三十一年(1398) , 朱元璋去世 ,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 , 明显感受到藩王觊觎皇权的危险性 。 这里 , 不得不提到一个溧水人 , 齐泰 , 兵部尚书又是顾命大臣 。 他认为 , 藩王势力恶性膨胀 , 必然要冲击朝廷的安全 , 于是建议建文帝迫不及待地开始“削藩” 。 那时候的溧水是“明南直隶” , 也就是都城的“南部中心” 。 齐泰的“逼宫” , 的确削掉了几个“藩” , 但也直接引发了建文帝朱允炆与燕王朱棣之间历时近四年的“靖难之役” 。 随着建文帝屡战屡败 , 齐泰等被罢官 , 后又被召还 , 不久再遭贬官 。 建文四年(1402年) , 南京失守 , 齐泰逃到外郡 , 试图兴复帝业 , 被燕军活捉 , 不屈而死 , 祸及九族 。 不得不说 , 齐泰即使再居高位 , 也不过只是皇权争夺的牺牲品 , 徒有“愚忠”却死不足惜 。 齐泰死后 , 朱棣迁都燕京 , 溧水的地位也如江河日下 , 沦为一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