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账出身的挖财为什么要做立信而非增信


记账出身的挖财为什么要做立信而非增信

文章插图
挖财为什么要做立信而非增信?
8月26日,互联网金融企业挖财在北京发布了全新信用产品“信用保镖”,同步推出新版APP挖财信用卡管家,深入布局个人信用领域 。
挖财同日宣布,已完成对老牌信用卡社区——信用卡之窗(以下简称“卡窗”)的全资收购 。卡窗创办于1998年,聚集了国内最早一批对信用感兴趣,也乐于传播信用知识的同道中人 。不少用户随着网站的发展而成长,从最初的信用知识小白,逐渐进阶,成长为专家;从一个接受知识的人,变成一个传播、教导者,为中国信用知识的迅速普及,起到了领导者的作用,卡窗也随之成为国内最专业的信用卡社区 。
这也是挖财完成B轮1.3亿美元后的首笔收购 。挖财总裁顾晨炜表示,信用是未来每个人最重要的资产,挖财的目标是做好老百姓的资产管家,自然要帮助用户把最重要的这一块资产管好 。“只有先把信用管好,才有可能说资产管好了 。”
一,信用即财富
那个中美老太太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一个中国老太太,60岁时终于挣够了钱买了一套房子 。一个美国老太太,60岁时终于还清了购房的货款,而她已经在这房子里面住了30年了 。
为什么美国老太太能够提前买房,当然是因为拿到了贷款,而银行贷款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个人信用 。信用就像敲门站,能够放大和提前释放个人的购买和消费能力 。
但是,中国征信体系的落后,压抑了国人的消费能力 。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信用卡书数量 。统计显示,香港人均持有2.5张信用卡,美国人均持有7张信用卡 。而从从1985年3月,中国首张信用卡在珠海诞生至今已经30年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为4.6亿张,2014年全年交易总额为15.2万亿元,人均持卡达0.34张 。
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信用更加重要,很简单,因为银行发放信用卡,还会对信用卡申请人进行线下调研,而互联网金融多数在线上完成所有环节,那么如何判断用户的信用呢,自然要依据其个人信用数据 。
因此,几乎所有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都在做征信和立信业务,支付宝在去年10月推出了芝麻信用,而腾讯也在当月月底宣布推出征信业务,而阿里腾讯的这一举动,又得到了央行的公开呼应,“欢迎阿里、腾讯进入征信体系健身” 。
挖财收购信用卡之窗,也是顺势而为,挖财总裁顾晨炜说,挖财希望借助卡窗的信用卡服务能力和数据沉淀,从老百姓普及度较高的信用产品信用卡入手,帮助老百姓立信护信 。同时,挖财大数据与卡窗资源强强联合,推出了信用保镖和新版信用卡管家 。下一步,挖财将在全系列产品里整合提供“信用保镖”等金融服务 。
“现在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一资产的重要性,不少人甚至还没有信用记录,第一步挖财要帮助主流人群树立信用观念、从0开始建立信用、保持良好的信用,这是挖财对当前信用管理用户需求的判断,”挖财信用管理部总经理高竞表示,挖财会着重利用在记账、管钱、理财、信贷等积累的数据,帮“白户”(即没有任何信用记录的人)建立第一笔信用,并在信用保镖中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用管理服务 。
信用一定是未来最重要的资产 。
二,从立信切入
不过,与巨头进入个人信用领域的切入点不同,挖财并没有选择从当前火热的征信切入 。“征信是收集信用数据用以开发,立信则是管理和增强信用 。现在多数中国人面临的最大问题还不是怎么把信用变成财富,而是很容易由于不小心留下信用污点影响财产管理,甚至是根本没有信用记录 。挖财希望从立信的角度,帮用户解决这些问题,向个人信用更细分、更纵深的领域深挖 。”高竞说 。
其实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征信最重要的因素是用户规模、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在这一点上,挖财的用户虽然很大,但是其规模毕竟无法匹敌腾讯和支付宝,因此,既然数据数量上不占优势,不如从深度上补短 。
不管是立信还是征信,其实,所有互联网企业做信用业务,绝对不仅仅止于信用业务,信用只是工具,目的还是切入应用环节 。
挖财从个人记账业务出发,但是仅仅做记账,显然不够,挖财推出立信业务的目的,也要延伸到交易环节,比如理财产品等等 。
【记账出身的挖财为什么要做立信而非增信】目前,挖财上线了一款名为“信用保镖”的产品,可以帮助用户个性化地管理自己的信用,防备疏忽导致的不良信用记录,同时获取超额收益 。用户存入资金后,信用保镖可以根据财务情况智能匹配最优方案,保证信用卡、房贷、车贷、借款等及时归还,同时获得可观收益 。得益于挖财的金融行业经验和大数据优势,信用保镖的年化收益可达6% 。新版信用卡管家则摒弃了传统信用卡APP重刷卡功能、轻信用的落后理念,把信用管理作为产品设计的主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