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舌尖上的锅盔——秦国的行军粮,竟然还能用来当甲盾用?

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对外战争是因为后方补给线断裂而不得不退兵的 , 这足以说明战争中粮草的重要性 。 我国古代战时造饭大多是集体埋锅造饭 , 也有一些单兵口粮 , 如锅盔、行军饼、光饼等便于长期储存不坏、饱腹感强、利于士兵随身携带的口粮 。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单兵口粮就是秦军的锅盔 。
【历史故事】舌尖上的锅盔——秦国的行军粮,竟然还能用来当甲盾用?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舌尖上的锅盔——秦国的行军粮,竟然还能用来当甲盾用?】锅盔
锅盔 , 是“陕西八大怪”之一 , 锅盔长得像锅盖 , 又呈头盔状 , 顾名思义叫锅盔 。 锅盔制作工艺独特 , 而陕西锅盔独有门道 , 属于最为传统的锅盔 , 素以“干、酥、白、香”著称 。 干硬耐嚼 , 内酥外脆 , 白而泛光 , 香醇味美 。 锅盔是西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的民间小吃 , 尤其在陕甘宁青地区流传已久 。 锅盔的特点是用油和面 , 文火炕制 , 中空、外酥、里起层、边厚、吸汁、不漏汤 。
锅盔像锅盖 。 盖为平面 , 盔为凸形 , 且硬 , 敲之嘭嘭 , 如石如铁 。 一年 , 有少年从外婆家携锅盔回 , 中途下冰雹 , 皆蛋大 , 砸死许多鸡羊 , 少年头顶锅盔 , 有安全帽之功能 , 行十里路 , 身无伤损 , 馍无破裂
现在的锅盔种类繁多 , 各地人民借助当地不同的饮食文化 , 制作出了不同口味的锅盔 。 有加了佐料的椒盐锅盔、芝麻锅盔;也有加了馅儿的梅菜扣肉锅盔、红糖锅盔等……扶苏我上大学的时候 , 楼下食堂边上就有支个摊子卖锅盔的 , 梅菜扣肉锅盔一个8块可香了!
不过最初的锅盔可没那么多花样 , 最早的锅盔是秦军在征战六国时发明的 。 它诞生于战争或劳役 , 是一种顶饱耐饿、烹制迅速的果腹食物 , 而非精心烹制的 。
根据陕西师范大学孙皓晖教授撰写的《大秦帝国》系列中 , 锅盔是秦军起锅造饭的造伙营伤亡惨重、无法满足军队吃食的情况下 , 应时而生的 。 当时的秦军大将王陵 , 率领部队在长平河谷 , 切断了纸上谈兵的赵括所率军队长平大军与石长城营垒的连结 , 他的部队承受着来自南北两路赵军夹攻的巨大压力 。 北路的赵军实力较弱 , 被王陵的铁骑一路冲杀后溃败逃窜;而南路的赵军则怀有死战之志 , 步骑混编猛烈进攻 , 使王陵的部队损失惨重 。 蒙骜和王龁分别率领大军从后方突袭了赵括和赵庄大军 , 王陵大军支撑到了战争的最后 。
赵军溃败之后 , 王陵发现造伙营损失殆尽 , 无法及时提供饭食 , 随身的干粮全部都吃完了 , 身边只有一些生面团 。 王陵下令把生面团分发给饥肠辘辘的士兵 , 让士兵们架起火 , 将生面团放在头盔里头置于火上烤 。 烤熟的面团“以盔为锅 , 状似锅” , 故称锅盔 。
【历史故事】舌尖上的锅盔——秦国的行军粮,竟然还能用来当甲盾用?
文章图片
锅盔的特殊用途
后来秦国军队在作战就人人携带锅盔 。 秦人制作的锅盔 , 个儿大、饼厚 , 当时秦军行军时士兵配发的锅盔 , 个个都有五六斤重 , 一个锅盔的直径大约在50—60厘米左右 , 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 。 而且士兵的携带方式也很奇特 , 两个锅盔为一对 , 在每个锅盔上钻两个小眼儿 , 用牛皮绳系好 , 前胸、后胸各搭一个 , 就如两块护心甲 。 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使得锅盔在突击作战时 , 锅盔成了极好的单兵护具 , 起到了护甲的作用 。
【历史故事】舌尖上的锅盔——秦国的行军粮,竟然还能用来当甲盾用?
文章图片
更难得的是 , 敌军射过来的乱箭 , 扎在锅盔上 , 被秦国军士拔出来后 , 又可用来射杀敌军 。 锅盔能“吃箭” , 也成了秦国军队获胜的一大秘诀 。 “锅盔”也由此而名声大振 。 秦人出门 , 家中必烙锅盔 , 让出门的人带上 , 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 秦军能力克群雄横扫六国 , 除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原因外 , “锅盔”作为秦军的主要单兵口粮 , 也具有卓越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