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为人处事 为人处事好

很多人对中庸思想的理解有些误区,认为所谓“中庸”就是一种保守,不偏不倚,循规蹈矩、保持中立的“老好人”处世哲学,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 。
这种看法,严重偏离了“中庸”的本意 。

就是为人处事 为人处事好

文章插图
《中庸》一书中,对“中庸”的定义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根据这个定义和解释可知,中庸要求人们有一颗平和,中正的心 。
在为人处世时根据当时的时间场合和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最佳方案处理问题,做到恰到好处 。
我们现在提倡的过午不食,食不过饱是有道理的,饿着肚子不行,但吃得太饱就违背了天道,就违背了中庸,你就会不舒服 。你
虽然很有钱,而你周围的人都没有钱,此时你整天在别人面前显摆,大吃大喝,这不是招人恨吗?这就违背了中庸 。
你应该低调,平和,与大家打成一片,和光同尘,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敬,你才是安全的 。


如何在为人处事中做到恰到好处?1.过犹不及
中庸之道,告诫我们,既不要做的不足,也不要做的过分 。特别是在处理一些人的问题的时候说,这个人某件事犯了错误,或者是某件事儿立了功劳了,都要处理合适准确 。
不能够因为他犯了错误,就把他批得一无是处,不再给他机会,让他扫地出门,也不能因为这个人有了成绩了,就把他捧上天,把公司所有的资源都给他,纵容他在公司大呼小叫 。中庸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太过 。


2.以直抱怨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人应该以德报怨,就是当别人呢对你做了坏事的时候呢,你要反过来呢对他做好事,要做有利于他的事,要做让他感谢的事 。
比如别人在你的左脸打你一记耳光,你应该把右脸也转过去让他打 。
孔子听了老子的这个说法呢,他说不一定以德报怨,你能以直报怨,也就行了 。就是他们对你使坏,他害了你,或者败坏了你的名誉,或者挑拨离间了你和其他友人的关系 。
这种情况之下呢,你不太可能感谢他,更不可能帮助他,你对他应该很正直,你不能因为他给你做过点坏事儿,比如说你造我的谣言,我也造你的谣言,那不行,你要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回击 。


3.留有余地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很认真学佛,但他很多事老是不懂,师傅就让他拿一个容器,装满水,再让他拿二斤盐放到这个水里,把它都化开 。
于是这个小和尚就弄满了水,又放上盐,然后小和尚找师傅说,这盐它不化呀,师傅说你搅和搅和 。小和尚说没法搅和呀,水已经都装满了,师傅说那还不容易吗?你把那个水倒出一点,留一点空,就留有余地,你不就能搅开了吗?
这就是留有余地,不要把它做得过分,不要让它满到了不可搅的程度 。
就是为人处事 为人处事好

文章插图
做到中庸并不容易中庸思想表面看起来好像只是一种伦理道德,而实际上包括道德伦理在内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用“中庸”的标准去衡量和处理 。从而使之上升为一种人生哲学 。
那么要做到中庸,为人处事能够恰到好处,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至善至美的目标,即众所周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治理想,对人生主张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务实态度 。
其次,就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形势,灵活变通的找到最佳处理问题的办法与时机 。即孔子讲得进行“权变”而得“时中” 。
一个人要做到这种审时度势的能力需要有四个方面有品质,第一是你要有“知”,"知"是达到中庸的必要手段 。
因为“知”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及其规律的掌握,有了这些知识,就知道如何按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办事 。
但有了知识还不够,中庸作为一种中国人为人处事的人生哲学,它必须嵌入到中国人整体精神价值系统中,这个价值系统就是礼、义、仁的儒家思想 。
孔子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意思是衡量一个君子的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遵守礼仪,可见,当时社会道德的标准的“礼”就是“中庸”的标准 。
但中庸的标准不是唯一的,他还说仅有“礼”还不够,还要有“义”和“仁”,一个没有仁义的人,怎么可能遵守礼仪规范呢?
到此,“中庸”的条件基本具备了 。有了“知”,就有了掌握万事万物及其规律的能力,有了"仁"“义”,才会遵守“礼”,“知”与作为当时儒家道德规范的"仁"“、义”、“礼”,共同构成了“中庸”的标准,就有了在为人处事中,恰到好处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