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打楚国为什么非要60万人? 王翦: 这很有学问, 功臣们都要好好学

原作者老易说史
【历史故事】打楚国为什么非要60万人? 王翦: 这很有学问, 功臣们都要好好学
文章图片
自古以来 , 姜还是老的辣 , 像王翦、郭子仪这样的老将身上 , 其实是有很多波澜不惊的大智慧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和借鉴的 。
就王翦来说 , 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中战功最大也是唯一得到善终的一个 , 然而他却不是其中军事水平(业务能力)最高的那一个 。 本事相对较小 , 成就却最大 , 结局却最好 , 王翦身上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人生智慧呢?
很多人说王翦就是善于明哲保身而已 , 其实这就有点以偏概全了 。 在职场之中 , 如果你的声望和功绩到达了一定的程度 , 即便你急流勇退或者懂得自污 , 依然容易引起上位者的猜忌 。 只要你对上位者的权力威胁超过了上位者的心理承受范围 , 你躲也没有用 , 通常也很难躲得掉 。
王翦身上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事情就是“攻打楚国时非得问秦王嬴政要六十万军队”的故事了 , 这个故事被后世当作职场智慧的模板反复挖掘 , 希望从中找到“功高盖主主不疑、位极人臣臣不妒”的密码 。
【历史故事】打楚国为什么非要60万人? 王翦: 这很有学问, 功臣们都要好好学
文章图片
但是既然王翦珠玉在前 , 为什么后世的名将依然不能像王翦那样得以善终呢?他们难道连仿效王翦的意识和智慧都没有吗?显然不是这么简单 。 王翦的职场智慧并不是简单的自污 , 并不是随便可以被复制粘贴的 。
我们对于历史上的成功人物和成功事件 , 都习惯性地抬头仰望和纷纷仿效 , 这是”人往高处看 , 水往低处流“的人之本性 , 但是 , 我们观摩一件事物的时候 , 不光要知其然 , 还要知其所以然 , 这样才能避免陷入”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 。
要真正理解”为什么王翦伐楚就非得问秦王要六十万军队“背后的职场智慧 , 需要像剥洋葱一样 , 一层一层地拨开当时的各种外衣 , 抽丝剥茧、顺藤摸瓜 , 才能吸收到其中的精髓 。
【历史故事】打楚国为什么非要60万人? 王翦: 这很有学问, 功臣们都要好好学
文章图片
言归正传 , 先来看看事情的始末吧 。
话说神功大成的秦国以摧枯拉朽之势意欲统一天下时 , 天下人莫敢挡之 。 雄才伟略的秦王嬴政在亲政以后 , 先后灭了老三晋和赶跑燕国国王之后 , 感觉吃了某某口香糖一样 , 根本停不下来 。 于是 , 把目标锁定在秦国几百年的好亲戚楚国身上了 。
战前 , 秦王嬴政找来身边的重臣王翦和李信商议 , 分别问他们两人:“寡人拿下楚国 , 如果由你带兵 , 你需要多少兵马可以完成任务?” , 李信答曰:“二十万足矣!”而王翦则死死咬定 , 非要六十万兵力不可 。
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 , 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 。 ”始皇问王翦 , 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 ”——《史记》
秦王嬴政作为老板 , 永远是希望能够花小钱办大事的 。 既然李信言之凿凿地说 , 20万兵力能够拿下楚国 , 那又何必给王翦60万兵力去折腾呢?即便李信有可能因为太年轻 , 爱表现自己 , 有点急功冒进 , 但是 , 大秦猛士天下无敌 , 有20万虎狼之师给他保驾护航 , 应该不会出什么大篓子 。 大不了 , 李信不行了 , 再叫王翦带人顶上 。
于是 , 秦王嬴政便嘲笑王翦年老胆小 , 最终把灭楚之战的军事指挥权交给了只要20万兵力的年轻将领李信 。
【历史故事】打楚国为什么非要60万人? 王翦: 这很有学问, 功臣们都要好好学
文章图片
争帅失败的王翦有点老脸挂不住了 , 于是便找个理由向秦王嬴政请辞了 。 秦王嬴政也知道王翦内心有点不大舒服 , 也没有过多挽留 , 摆了摆手 , 让他该干嘛就干嘛去 。
好不容易逮到机会要好好表现一下自己的李信率领20万久经沙场的虎狼之师浩浩荡荡地开始攻打楚国了 , 一开始 , 还挺顺风顺水的 , 毕竟秦军的战斗力摆在那里 。
但是 , 就在秦军离楚国的首都越来越近的时候 , 李信因为后方出现突发情况(极有可能是昌平君回国造反了)而被迫回兵鄢、陈方向 , 楚国名将项燕率军尾随秦军3天3夜 , 将之击败 。
秦军的铩羽而归让秦王嬴政很没面子 , 这么多年 , 秦国就基本上没打过败仗 , 自己就是因为没相信王翦要兵六十万的请求 , 结果还真吃了败仗 , 这脸被打得啪啪想 , 实在是太让人恼火了 。
但秦王嬴政确实无愧于有“千古一帝”之称的一代雄主 , 在大是大非面前 , 能把个人情绪收敛得恰到好处 , 能屈能伸 , 处处以大局为重 。 经过李信这么一验证 , 秦王嬴政觉得伐楚这事还是得老将王翦出马才行 , 于是放下自己的尴尬亲自去请王翦出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