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辽宁皇族村:村民是满清皇室正牌后裔,生活起居仍保留当年的习惯

1644年 , 满人入关 , 清朝由此创立 , 1912年 , 溥仪签订退位诏书 , 自此 , 这个存在了268年的满清王朝彻底消失 。 但我国东北地区存在这样一个村庄 , 但村庄的村民全部都是满清贵族的后代 , 他们保留了满族的生活习惯和礼仪 。 为了保证纯正的满清血统 , 这些村民甚至不肯与外族人通婚 。 那么 , 这个村庄的祖先是谁呢?村民是否真的都是满清后代?
【历史故事】辽宁皇族村:村民是满清皇室正牌后裔,生活起居仍保留当年的习惯
文章图片
一、腰站村
腰站村位于我国的辽宁省抚顺市 , 该村保留了满族的传统文化 。 满族人创建了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 满族人为了建立威信 , 巩固统治 , 所以保留了大量的汉族文化和习俗 , 其中包括守陵 。
康熙二十五年间 , 康熙帝颁布诏书 , 下令让爱新觉罗·阿塔去守护兴京永陵 。 兴京永陵位于东北地区 , 阿塔知道这一去便不会再返回京城 , 所以便找了个风水极佳的位置安家 。 这一路走来 , 阿塔发现上夹河镇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 所以决定在此地安家 。
由于阿塔一行人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宗亲 , 所以朝廷每年都会给他们发放补贴 。 根据清政府的规定 , 如果皇室旁支家族诞下一枚男婴 , 政府则会为其赏一根“红带子” 。 这根“红带子”大有用处 , 大家能够凭借该“红带子”领取赏银和粮食 。
【历史故事】辽宁皇族村:村民是满清皇室正牌后裔,生活起居仍保留当年的习惯
文章图片
在清政府的庇佑下 , 阿塔一行人生活得有滋有味 。 这行人为了领取朝廷的赏银和粮食 , 所以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生男丁 。 久而久之 , 腰站村占地面积越来越宽阔 , 人丁越发兴旺 , 总人口已超千人 。 如今 , 90%的腰站村村民都是满族人的后裔 。
【历史故事】辽宁皇族村:村民是满清皇室正牌后裔,生活起居仍保留当年的习惯
文章图片
二、满族后裔
新中国成立之前 , 腰站村村民严格奉行满清的规矩 , 他们尤其排斥外乡人员 , 不允许外来人员在本村居住 。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 , 腰站村才打破这个规定 。
腰站村保留了许多满族特色 , 包括红带子、传统服饰以及房屋建筑 。 来到腰站村的外人都会被村里的景象所震撼 , 因为这就是一个“缩小版”的皇宫 。 其中 , 一座尹登古居更是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 至今保存得非常完整 。
【历史故事】辽宁皇族村:村民是满清皇室正牌后裔,生活起居仍保留当年的习惯
文章图片
腰站村村民庆祝传统节日的方式也不一样 , 在该村子里 , 几乎所有家庭都会准备一套满清贵族的传统服饰 。 在庆祝传统节日时 , 大家便会穿上这些传统服饰 。 男性身着长袍 , 头戴瓜皮帽 。 女性身着旗袍 , 头戴步摇 , 脚踩花盆底 。 大家想了解满清的文化习俗 , 可以前往腰站村体验感受一番 , 尤其是在传统节日期间 。
【历史故事】辽宁皇族村:村民是满清皇室正牌后裔,生活起居仍保留当年的习惯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辽宁皇族村:村民是满清皇室正牌后裔,生活起居仍保留当年的习惯】三、满清传统
腰站村村民以满族为尊 , 并将满族视为本村最尊贵的人员 。 腰站村为了确保血统的纯正性 , 所以村民拒绝与外族人通婚 , 即便是在如今 , 很多村民也都是满清贵族的后裔 。 当男女到了适婚年龄后 , 家庭便会为其介绍年龄适配的满族人 。
清朝后期 , 清政府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况 。 腰站村村民虽然生活在东北地区 , 但他们是满族后代 。 倘若被有心人知道这个情况 , 他们或许只能牺牲 。 为了苟活于这乱世 , 腰站村村民只能舍弃爱新觉罗的姓氏和身份 , 改用全新的姓氏——“肇”姓 。 虽然腰站村村民已经改名换新 , 但在日常的交流中 , 村民之间仍会使用满语 。
【历史故事】辽宁皇族村:村民是满清皇室正牌后裔,生活起居仍保留当年的习惯
文章图片
此外 , 腰站村村民严格遵守等级制度 。 所有村民都要做到尊老爱老 , 一家人同桌吃饭时 , 如果长者没有动筷 , 晚辈就不能动筷 。 在重大节日 , 妇女还要实行“抹鬓角”礼 , 这就是清宫剧中的“蹲安礼” 。
清王朝覆灭后 , 腰站村村民再也无法得到庇护 。 失去了朝廷补贴的村民只能下地劳作 。 不过 , 由于农村的交通比较闭塞 , 当地的信息也不发达 , 所以该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新农村 。 如今 , 虽然大家提倡自由民主的恋爱 , 但腰站村村民却仍坚持着通婚的习惯 。 可见 , 腰站村村民拥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 , 这些思想并没有因时代的改变而消散 。
【历史故事】辽宁皇族村:村民是满清皇室正牌后裔,生活起居仍保留当年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