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35.《史记·秦本纪》:秦惠文王与张仪【外交与军事并重的新时代】

内容涉及原著卷目:秦本纪张仪列传
【历史故事】35.《史记·秦本纪》:秦惠文王与张仪【外交与军事并重的新时代】
文章图片
秦孝公去世后 , 他的儿子 , 19岁的赢驷继位 , 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秦惠文王 。 就在当年 , 商鞅被处死 。 这个事情一些细节 , 我们在《商君列装》时在讲 。
只简单说明一下秦惠文王处死商鞅的两个出发点:
第一点 , 就是私怨 。 我们之前讲了 , 变法后 , 太子就违法了 , 最后太子两个老师都被处罚 , 而且带有侮辱性 。 所以年少气盛的赢驷 , 继位后报复 。
第二点 , 安抚宗亲和旧贵族 。 从变法内容看 , 这两部分人是利益受损的 , 赢驷刚即位 , 希望赢得他们的支持 。 所以杀商鞅以缓解和他们的关系 。
秦惠文王虽然杀了商鞅 , 但是新法一点没变 , 没开倒车 。 这也说明 , 他这么做 , 典型的对人不对事 。 新法符合秦国整理利益 , 尤其符合秦王富国强兵的理想 , 而且受到更广泛的新兴地主的支持 , 所以是不会变更的 。 而且新法实施很稳定了 , 有没有商鞅这个人 , 都无所谓了 , 这也有点卸磨杀驴的意思 。
【历史故事】35.《史记·秦本纪》:秦惠文王与张仪【外交与军事并重的新时代】
文章图片
有人说商鞅被杀是功高盖主 , 秦惠文王认为他是个威胁 。 这点我认为谈不上 。 在史书中 , 商鞅并不是一个权臣 , 而且在秦国没有根基 , 所以兴不起风浪 。 这从他被追杀时的细节也能判断出来 。
好了 , 秦孝公和商鞅这对搭档 , 我们就翻篇了 。 接下来 , 我们翻开崭新一页 , 来聊另一对搭档 , 就是继位的秦惠文王和张仪这对搭档 。 如果说商鞅是个实干派 , 搞内政为主 , 那么张仪就是个策略派 , 搞外交为主 。 而且这个时代 , 内政已经很稳固了 , 所需要的 , 就是外交加军事了 。
秦惠文王和张仪的相识 , 《史记》并没有用太多墨笔去说 , 也没讲怎么面试的 , 反正见到秦惠文王后 , 直接被封为客卿 。 我觉得秦惠文王能直接这么做 , 应该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张仪那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了 , 这个在《张仪列传》里有所体现 , 我们就不多说了 。
第二、秦惠文王当时年纪轻 , 意气风发 , 希望多招揽人才 , 所以也不吝于封官 。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 张仪口才太好了 , 太能说了 。 他面试要是不成功 , 那才是怪事 。 这在《张仪列传》中有很多地方体现 , 大家读读《史记》原著就知道了 , 我们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他的口才:思路清晰 , 逻辑清楚 , 有理有据 , 声情并茂 。 ——有人问 , 声情并茂你怎么知道的 , 你读文字来体会一下 , 如果这段文字读的时候不是眉飞色舞唾沫星子乱飞 , 那除非你不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
【历史故事】35.《史记·秦本纪》:秦惠文王与张仪【外交与军事并重的新时代】
文章图片
虽然面试比商鞅顺利 , 但是第一次出手 , 却不如商鞅那样 , 直接采纳 , 而是成了没有被采纳一方 。 这是怎么回事呢 , 我们简单讲一下这个事情 。
当时 , 苴国和蜀国打仗 。 这两个国家 , 在那个时候都属于挨着秦国的西部戎狄民族 。 他们都来向秦国请求支援 。 秦国想攻打蜀国 , 但是又怕东部的韩国(这个韩国是战国七雄里的韩国 , 可不是现在的韩国哈)趁机进攻秦国 。 如果先打韩国吧 , 又怕打不赢 , 陷进战争泥潭 。 这就两难了 。 于是秦惠文王就召集司马错和张仪来商量怎么办 。 这个司马错 , 也就是咱们《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先祖 。
张仪和司马错 , 两个人意见不同 。
张仪认为 , 应该先打韩国 。 理由是 , 打韩国 , 趁机攻打周天子所在地 , 夺得九鼎——这个九鼎的故事 , 我们《楚世家》再讲 , 它是得天下的象征 。 同时 , 挟持周天子 , 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 。 大家注意哈 , 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 并不是三国的曹操这帮人 , 这个主意最早来自张仪 , 比曹操早了五百多年 。 也许曹操他们的灵感 , 就是从张仪这里得来的 。
而司马错则反对这个策略 , 他认为 , 眼下应该先攻打蜀国 , 因为目前秦国国土不够大 , 人口不够多 , 跟中原各国掰手腕还费劲 , 何况现在中原各国经常联合在一起反对秦国 , 不应该捅这个马蜂窝 。 不如柿子拣软的捏 , 先把蜀国灭掉 。 获得它的土地和财富 , 这样西部的确也没了后顾之忧 , 以后可以放心往东面发展 , 去攻打六国 。
从当时的局势看 , 我个人认为 , 司马错的策略是正确的 。 虽然张仪和曹操都想干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 , 但是时机和现实情况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