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前的这本“网红”小说,为什么是一盏指路明灯】
文章插图
95年前,
有这样一本书——《少年飘泊者》,
被一批革命先驱和进步青年称作指路明灯。
为什么?
让我们先从近两年流行的“少年感”说起。
“少年感”是什么样子?
春衫洁净,意气风发,眼神阳光……
肩头当是一切美好的事物。
然而当年这本超级畅销小说,
却用一位名叫汪中的飘泊少年,
诠释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少年感”:
以脱胎于旧社会苦难和血泪之中的棱角反抗,
以充满生命力的理想和信仰献身革命。
文章插图
那个时代的文艺精品浩如烟海,
一本书再版3次就堪称“火爆”。
而《少年飘泊者》自1926年出版,
六年内再版18次,
堪称当时火遍大江南北的“顶流”作品。
文章插图
↑蒋光慈家乡旧照。(翻拍)新华社采访人员白斌 摄
读《少年飘泊者》你会发现,
它采用的是时至今日依然很新鲜的书信体,
以自述的方式,
讲述了农村少年汪中在父母惨死后流浪异乡,
历经各种欺压与不幸之后,
仍不懈追求革命、反抗压迫的经历,
最后少年成长为一名革命者,
光荣地牺牲在战场上。
文章插图
书的作者也很传奇。
1901年
蒋光慈出生于今天的安徽六安金寨县。
彼时的中国苦难深重,
大好河山支离破碎,
人民在痛苦的深渊中挣扎。
文章插图
↑蒋光慈雕像。新华社采访人员 李亚彪 摄
蒋光慈18岁就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学生领袖,
他与刘少奇、任弼时等一起前往苏俄留学,
并在那里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1924年回到家乡大别山区,
蒋光慈发展了他的小学老师詹谷堂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蒋光慈写出了这本《少年飘泊者》。
文章插图
↑蒋光慈纪念展厅中的《少年飘泊者》。新华社采访人员朱青 摄
如果说书籍是灯塔,
那么《少年飘泊者》就是
“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
如今的畅销书常有名人书评,
而《少年飘泊者》的书评不是文字,
而是一代中国青年远征的身体力行。
陶铸说:
“我就是怀揣着《少年飘泊者》去参加革命队伍的。”
文章插图
↑安徽省金寨县白塔畈实验学校的蒋光慈纪念长廊。新华社采访人员 李亚彪 摄
许多读者曾给蒋光慈写信,
称这部作品为指路明灯,
给在黑暗中摸索的热血青年指明了方向。
用一本书影响了一代人,
蒋光慈被称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拓荒者。
文章插图
蒋光慈在《少年飘泊者》中写道:
“万恶的社会给与我的痛苦愈多”,
“更把我的反抗性愈养成得坚硬了”,
“我到现在还是一个飘泊的少年”,
“一个至死不屈服于黑暗的少年”……
文章插图
今天的中国
这样热血的“少年感”从未消逝,
只是以不同的语言和行动在传递。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这是“00后”戍边烈士纯粹而炽热的“少年感”。
医务人员逆行出征的勇毅,
科研新秀披星戴月的攻关,
扶贫干部日复一日的坚守,
又何尝不是如同近百年前投身革命的青年们一样,
点燃着热血的中国!
文章插图
在近百年前那个中国历史上最苦难深重的时期,
《少年飘泊者》给诞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
提出了时代考卷。
今天的中国,
盛世如愿。
在安徽省金寨县光慈村,
那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中国人|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七:杨庆中:包容如何融入中国人的血脉?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欢团|晨读 | 欢团圆子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辛丽丽: 中国式的浪漫给了我无尽的灵感和震撼|名家谈开幕式 | 开幕式
- eszter|妈妈每周带女儿摘野菜 并利用找到的食材做饭
- 鸡舍|可生食鸡蛋成消费"新宠",它真的安全卫生吗?
- 中老年人|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竟然会加速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