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古代爆发灾荒时,古人们是如何赈灾的?( 二 )


03移民就食
充满智慧的赈灾方式 , 让范仲淹不但赢得了杭州百姓们的尊敬 , 也赢得了寺庙住持们的交口称赞 。 据《西湖志》记载 , 灵隐寺曾珍藏范仲淹使用过的卧榻 , 以此怀念范仲淹修缮寺庙之功 。
不过 , 如何寻求高效的赈灾方式 , 只是考验古人们智慧的一道开胃菜 , 更加需要古人们长远考虑的问题 , 则是如何开展灾民安置工作 。
纵观千年史册 , 历代王朝在百姓们遭遇灾荒后 , 大多选择了蠲免赋税 , 与民生息 。 根据灾情的严重程度 , 朝廷会酌情采用全面免除赋税、部分免除赋税或是延迟征收等方式 , 给予百姓们一定的救济 。
【爱历史】古代爆发灾荒时,古人们是如何赈灾的?
文章图片
除了减免赋税 , “移民就食”也是常用的手段 。 这一政策主要是把灾区的百姓 , 转移到粮食或是田地充足的地方 , 从而让百姓继续开始新生活 。
比如隋唐时期 , 关中一带在公元594年至595年间连续大旱 , 饿殍满地 。 隋文帝无奈之下 , 只得让关中的灾民们移居到粮食产量相对充足的洛阳生活 。
无独有偶 。 清朝时期 , 康熙皇帝也曾鼓励灾民们到四川去开垦荒地 , 还许诺开垦的荒地可以归灾民所有 。 一时间 , 湖广等十余个省的灾民相继到四川定居 , 由此掀起了一股“湖广填四川”的热潮 。
一项“移民就食”的政策 , 让灾民有了口粮与田地 , 减少了流民的产生 。 既保证了社会稳定 , 又为灾民的迁入地带来人口红利 , 可谓是朝廷与百姓的完美双赢 。
而“双赢”的背后 , 则藏着古人赈灾的大智慧 。 谁能想到 , 看似简单的救助灾民 , 里面竟然包含了这么多的学问 。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参考资料:《清史稿》、《梦溪笔谈》、《明崇祯实录》、《宋史》